2023年的全国春耕备耕工作已经陆续展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课题,任何时候这根弦都不能松。一年之计在于春。眼下,全国春耕备耕从南到北陆续展开,各粮食产区把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作为头等大事,加快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春雨贵如油”
特别是西北较干旱地区
能否抓住难得的降水期
对于春耕工作十分重要
不久前,中国气象局召开全国人工影响天气“播雨”减灾行动计划工作推进会,各地气象局利用有利天气过程,积极调配增雨机有组织、大规模开展人工增雨雪作业。
这其中,航空工业自主研制的“新舟”60高性能增雨机,成为增雨明星。而在人工影响天气领域,航空工业,也不仅仅有这一款飞机。
“新舟”60究竟是怎么进行增雨作业的呢
2月9日
“新舟”60增雨机成功完成在内蒙古自治区的年度首次人工增雪作业,包头市、鄂尔多斯市、乌兰察布、呼和浩特市等作业目标区普降小到大雪。
2月12~13日
“新舟”60增雨机飞赴陕西省实施大范围地面增雨雪作业,共实施作业3架次,累计作业时间9小时12分。在自然降水和人影作业的共同影响下,陕西省共有100个区县61个监测站出现小雨量级降水。根据地面雨量初步分析,本次飞行作业对促进关中地区春耕春播时段冬麦区土壤保墒和西安市大城市水库增蓄,效果十分显著。
2月17~18日
“新舟”60增雨机在陕西关中和陕南地区完成了3 架次增雨飞行,作业地区迎来持续近3天的降水,极大缓解了当地干燥天气,同时也降低了各种火灾风险隐患,为陕西新一年农业生产奠定了良好基础。
2月17日
“新舟”60增雨机飞赴甘肃进行人工增雪作业。3小时48分的作业飞行后,所覆盖区兰州、临夏、定西、白银普降小到中雪,增水量达到0.31亿立方米,作业效果显著,为祁连山生态修复、黄河上游水源涵养、春耕保墒和森林防火起到了积极作用。
“新舟”60:第一个国家项目专业增雨机
人工增雨在国内开展的历史可上溯到上世纪50年代,但是作为国家项目的专业增雨飞机,“新舟”60增雨机是第一个。
我国整体气候复杂多样,人工降雨驱云成为了最频繁的“人影”任务。但要达到最好的人工增雨效果,只有在-5℃到-12℃的空中温度下进行作业,也就是说飞机至少要飞到三四千米高空以上,一般都要飞到6000米左右的高空,才能达到这个温度。而到达了这个高度,飞机就会有结冰的现象。所以人工增雨不仅对飞机的升限有要求,还对飞机的除冰性能有要求。除此之外,由于飞机需要装载制冷器和播撒装置,这就要求飞机有足够大的容量来装载设备,所以对飞机的容量大小也有要求。
一些小型的作业飞机,达不到作业最佳高度和部位,最大载重量有限,最大续航时间有限,不能满足跨区域、大范围的天气过程以及长时间的增雨作业需要。较老的传统人影平台,其探测、作业、空地通信、业务集成系统等软硬件配置也不能满足实时调度指挥作业要求,限制了作业科技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新舟”60增雨机作业平台能完成复杂气象条件下飞行任务,各项指标均能满足高性能增雨作业飞机的要求。“新舟”60增雨机经过长时间的不断验证与作业实施,作业性能已经日趋完善,并凭借其起降标准低、续航时间长、装载量大等优势,在多次复杂人工增雨气象条件下都出色地完成任务。
“新舟”60增雨机的投入使用对科学开发利用空中云水资源、提高对云降水发生、发展过程的认识,增强作业科技水平和服务效益都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甘霖”-1:国内首架人工影响天气无人机
“甘霖”-1人工影响天气项目是我国首次利用大型固定翼无人机开展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填补了国内空白,成为世界首创,为全球气象事业和生态环境建设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
“甘霖”-1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成本低、工作时间长,其机翼挂点多、承载能力大、拓展能力强,较有人机具有明显优势。该型无人机具备远距离气象探测能力、大气数据采集能力和增雨催化剂播撒能力,同时拥有可靠的防除冰能力,具备复杂气象条件下的作业能力,大大提高了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效能。作为生态修复的“科技制高点”,突破大型无人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关键,丰富了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手段。
“翼龙”-10:气象探测多面手
“翼龙”-10无人机是航空工业自主研制的高空、高速,可配装图像侦察、电子侦察、察打一体等多种任务载荷,满足军贸和民用市场需求的通用平台。
按照“海燕计划”,航空工业对“翼龙”-10无人机系统进行了适应性优化改进,新研气象探测吊舱,开展了大量仿真分析、风洞试验和系统联试,以满足气象探测试验要求。2020年8月,“翼龙”-10成功执行我国首次高空大型无人机台风综合探测试验任务。
从春耕增雨到气象监测,航空工业紧盯国家需求,不断提升自身产品研发和运营服务能力,积极践行企业社会责任,将在祖国和人民需要的时候出现在需要的地方,为中国气象保障事业与国计民生发展积极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