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国家统一安排,航空工业定点帮扶贵州、陕西两省5县。30多年来,航空工业党组始终高站位、高标准推进这项政治任务,在全国脱贫攻坚表彰大会上2名个人和2个集体获奖后,航空工业倍受鼓舞、倍感振奋,决心继续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持续深化定点帮扶举措,为加快推进乡村振兴贡献航空力量。
2022年,航空工业在国务院国资委、国家乡村振兴局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超额完成了定点帮扶工作各项任务。
党组领导克服疫情影响,赴定点帮扶县调研考察
强化党建引领,激活乡村振兴“新引擎”
党建引领是“红色引擎”
2022年,航空工业共派出挂职、驻村干部26人,其中,在贵州地区派出24人,位列中央企业定点帮扶贵州省首位。创新组建“第一书记服务团”,变单打独斗为团队作战、变处理琐事为谋划大事,突破驻村帮扶局限,创造协同效应。
目前,航空工业所属116个党支部与36个脱贫村签订帮扶协议,上千名党员深入帮扶村实地开展党的理论宣讲、管理培训、主题党日、我为群众办实事等活动,不断激发内生动力,推动帮扶项目成效最大化。
突出示范引领,培育乡村振兴“新动能”
在总结脱贫攻坚经验基础上,努力打造航空工业特色产业帮扶示范工程。
一是实施科技引领示范工程,探索开展镇宁农业科技转化项目,拓宽产业规模,促进科技引领带动产业迭代升级。
二是打造红色农旅示范工程,实施西乡骆家坝镇古镇、镇宁红军食堂项目,开发地方“红色”资源,有效实现村级创收。
三是打造合规经营示范工程,实施普定普屯坝景区开发项目,探索村级股权资产经营分配模式,实现帮扶村股权经营联动。
四是打造龙头企业带动示范工程,实施西乡高山茶、关岭果蔬深加工项目,延伸果蔬产业链,有效提升产品附加值。
五是打造乡村振兴产业集成示范村工程。实施紫云农产品(蓝靛)加工能力提升和“蓝靛”文化广场建设项目,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有效实现地方特色产业价值最大化。
聚焦文化引领,凝聚乡村振兴“新力量”
“少年强则国强”
航空工业持续选派11名青年骨干赴定点扶贫县中小学开展支教工作,创新性地研发“队伍、理论、教室、活动”四合一的航空支教体系。该体系试运行第一年,就取得丰硕成果,帮助镇宁县良田中心学校成功申报全国航空特色学校,成为贵州省第一所有此殊荣的小学,也是贵州省第一所有此殊荣的少数民族地区学校。
带领大山里的孩子参加全国青少年无人机大赛,获得二等奖1名、三等奖2名、优秀奖2名的好成绩,在定点帮扶县教育系统引起了强烈关注,为提升山区儿童素质教育开辟了一条新通道。
持续统筹行业优势资源,组织航空工业成飞、沈飞等10余家主机厂所,深入5县7校开展“强国复兴有我,爱党爱国爱航空”文化帮扶活动,实现了孩子们不出大山就能接触到先进的航空知识、感受到航空魅力。
巩固品牌引领,释放乡村振兴“新活力”
航空工业始终坚持打造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帮扶活动品牌。“蓝粉笔”乡村教师培训、“北京医疗博士团”已经成为定点帮扶县一年一度的重大活动。
“爱心航空”消费帮扶平台,从最初的卖藕、卖茶、卖红薯,到如今的紫云香粽、关岭凉茶、普定团圆饼等深加工产品,蹚出了一条农产品商品化之路。
“中国梦 航空梦”航空科普进校园、“筑梦蓝天”航空夏令营是定点帮扶县孩子最期盼的社会实践活动。
普定县“荷花节”、镇宁县“樱桃节”已经从最初的地摊式集市成为县域文化节的分会场,周边群众年人均增收5000余元。
镇宁县凡旗村、普定县水井村、关岭县白泥村、紫云县小湾村、西乡县回龙村等5村持续开展文明示范村建设工作,打造美丽宜居乡村。
坚持创新引领,探索乡村振兴“新途径”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就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
为使帮扶工作更上新台阶,航空工业党组把手诊脉,对脱贫攻坚战期间扶贫工作开展专项审计,确认帮扶资金使用到位,帮扶成效全面达成预期,启动航空工业乡村振兴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起草,确保资金使用效益。
为帮助留守妇女就业,探索实施“绣娘计划”,在继承和传播少数民族文化的同时,解决当地群众就业问题,首批绣品已在第14届中国航展上亮相。
以中国农民丰收节为契机,在定点帮扶县集中开展“航空助力 共庆丰收”劳动竞赛,极大地调动了当地群众劳动热情。
航空工业始终将乡村振兴作为第一政治任务,全面对标国家定点帮扶任务指标,深刻理解持续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要性,各项工作成效的取得离不开各界关心和鼓舞,也得到了多方肯定。
行百里者半九十,乡村振兴是党和国家,交给央企的重要政治任务,是真正的“国之大者”。2023年,航空工业,将在国务院国资委领导下,发扬脱贫攻坚精神,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中国式现代化中,展现新担当新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