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的路上不仅有,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产品跨代的转型升级,还有一次次,小小的技术突破、工艺灵感的爆发。这个决战决胜季,我们依靠“创新”,走得更快、更稳。
航空工业成飞
针对外场火焰喷铝难的问题,航空工业成飞设备技术负责人陈金带队深入工段,与工长何强组成攻坚团队持续蹲点跟产,最终提出制造外场补铝专用设备的方案,即便携式移动火焰喷铝设备。团队根据工艺性能设计出便携式移动火焰喷铝设备的原理图、设计图,确定主要元器件的类型及制造方式。经过反复地将元器件适配、组装、测试,第一台便携式移动火焰喷铝设备诞生了。
便携式移动火焰喷铝设备的使用,极大减轻了外场补铝作业的工作强度,以前需要三四个人进行设备拆装搬运,现在只需一个人拉着设备就走。如今,便携式移动火焰喷铝设备已经申请了发明专利1项,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为外场作业提供了有力保障,也为公司决战决胜四季度科研生产交付任务提供了坚强支撑。
中航西飞
面对型号繁多、批产量大的科研生产现状,中航西飞复合材料厂将“创新第一动力”作为决胜四季度之要,并以型号需求为牵引,持续探索“复材+X”的技术创新模式。
由于产品尺寸较大,其铺贴料片也呈现出尺寸大、层数多的特点,因此,如何才能防止在铺贴过程中大料片不混乱、小料片不丢失,并且在如此繁杂的铺贴下,不会出现夹杂的现象,成为摆在大家眼前的难题。作为经验丰富的老师傅,芦彬一语中的:“为什么不采用边铺贴边下料的方法呢?”实践证明,新零件需要新方法来开新局,边下料边铺贴的方法完美地解决了这一难题。
该型产品的成功制造,加速了复合材料厂冲刺全年任务目标的进程,大家通力合作,共同吹响决胜全年任务的冲锋号。
航空工业成都所
岁末,正在航空工业成都所强度部进行的某型座舱盖高低温静力试验是型号研制的重要科研项目,是部门“决战四季度”的一项重点内容。为外形减阻和结构减重,该座舱盖采用了较以往完全不同的新方案:既保证试验充分考核,控制试验风险,又大幅提高试验效率,缩减调试时间,虚实结合地推进试验的顺利、安全实施。
短短两个星期,强度人便完成了全部高低温静力试验,测试数据与试验件均无异常,为强度部“决战四季度”各重点型号“硬骨头”任务的全面完成开了个好头。
航空工业昌飞
一大早,航空工业昌飞35车间的刘炳松就来到了单位,在一切准备就绪后,他开始了一天的忙碌。作为车间模压工段的工段长,最近的工作对他来说难度不小——车间承接了某型机超大型复合材料主桨叶预研项目的试制工作,模压工段要负责首片桨叶的模压成型工作。
为确保万无一失,在进行实际加工前,刘炳松与技术员充分探讨,创新性地提出了增加部分实用工装工具的需求。同时,他还与工艺室、材料室加强沟通,确保工艺技术资料、生产材料、预制件的准时到位。经过2个月紧锣密鼓的工作,刘炳松带领工段员工一起,高质量地完成了超大型复合材料桨叶的试制工作,交检鉴定数据全部合格,为后面的桨叶批产打下了坚实基础。
航空工业光电所
针对当前科研生产中面临的风险问题,航空工业光电所产品线建设团队经过反复改进和完善,探索出一种包括构建自动化研发流程及工具链等在内的敏捷研发的新模式,并在实际工作中得以应用,提质增效效果显著。
同时,产品线建设团队还创新产品质量管理流程。为了降低产品缺陷率,团队制定了自测管理流程,即除常规测试以外,总结出典型问题集,通过自动化工具或者检测单的形式完善后续检测工作,实现持续的、可维护的自检测流程。下一步,产品线建设团队将继续铆足干劲,在新模式上创新开拓,深入完善改进,为光电所产品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每一次突破的背后,是不断积累经验后的灵感爆发。每一次创新,是航空人的永不言弃和奋发向上。当智慧与勤劳结合,决胜已是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