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心为翼 载梦飞翔
航空工业党组将2022年定为集团“创新年”,发起了加快构建新时代航空强国“领先创新力”的号召。
为此,航空工业机载做出了进一步推动落实科技创新规划及“三个清单”的部署。南京机电作为机载液压、燃油与环控系统事业部的牵头单位,勇担推动航空机电科技创新发展重任,大力推动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促进创新项目、创新平台、创新机制、创新人才、创新文化在五个维度进行联动,初步形成了“五位一体”的科技创新模式。
下好创新“先手棋”,明确主攻方向
在制定“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之初,南京机电就明确了以能量综合为主线,以“综合化、多电化、智能化、轻质化、高可靠”为技术发展方向,以数字工程为支撑,形成了航空机电科技创新“四化一高一工程”的战略方位布局。
结合集团党组“创新决定30条”和事业部发展要求,形成了南京机电“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围绕核心技术,进一步提出了功重比、能效、成本、可靠性、研制周期指标提升等发展目标;梳理了核心产品清单13项,核心技术清单18项,能力提升清单15项,形成了以机载“三个清单”项目为重点的“十四五”规划技术项目库共150项,通过内外部渠道开展项目立项实施,确保科技创新规划有效落地。
通过科技创新规划引领、三个清单落实、五个维度联动,全面推进“创新决定30条”落地,下好了创新“先手棋”,才可能实现航空机电弯道超车或者开道超车。
打造创新“策源地”,搭平台唱好戏
南京机电着力推动创新平台布局,建立了专业领域全覆盖、技术成熟度全支撑的创新平台体系,构建了创新价值递增、产业规模放大的创新发展模式。
通过“航空机电系统综合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的建设与运行,不断引领航空机电系统的创新发展,在科技创新投入、创新文化营造、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不断取得新的进步;积极申报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争取航空机电领域能纳入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重组;建设并运行事业部创新中心,以重点项目高效推进为目标,深度试行创新型项目管理和人才激励机制;与高校建立联合实验室,瞄准航空机电系统前沿动向、基础理论、应用技术开展研究。
目前,已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浙江大学分别联合建立了“航空综合机电系统智能控制与健康管理联合实验室”“航空机电5G技术应用研究实验室”“航空流体动力与智能感控联合实验室”,形成“产学研用”良性互动,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平台体系。
探索创新“新机制”,率先“揭榜挂帅”
南京机电探索分层分级精细化项目管理机制,采用“揭榜挂帅”“相马/赛马”“小微项目”的管理模式,试行“首席负责制”“项目保证金制”,精准管理,保证项目快速、高效推进。
2021年底,机载液压、燃油与环控系统事业部召开科技创新大会,南京机电在会上率先对6个重大项目实行“揭榜挂帅”。6个项目团队经过半年多的运行,项目均较平时有较快进展,在2022年科技创新月期间返还了第一笔保证金。通过运行机制的探索与调整,加快打造科技创新工作改革“试验田”。
同时,南京机电从创新资产、创新损益、成果应用三个维度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单位一号文下发,并开展预评价工作,评价相关部门的技术能力,促进改进。
培育创新“主力军”,强队伍树先锋
南京机电不断打造以集团“首、特、一”为代表的技术专家队伍,构建核心科研团队,大力培养优秀创新团队,培育创新人才队伍,基本形成了创新人才梯队,在科技创新工作中发挥领军、先锋作用。
同时,积极推行人才引进和培育机制,一方面通过社会招聘、博士后工作站、干部交流等多种途径引进高层次人才,打开多元化人才供给局面;另一方面,打造全方位人才培养体系,紧扣职位体系和任职资格体系,梳理、固化人才培训课程体系,开展“联动支撑技术策源地打造,内生驱动型号质量提升”系列培训课程,推动研发设计人员的能力提升,强化发展持久动力。
构建创新“大道场”,育文化促开放
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为充分发挥党建工作在创新体系构建、技术基础支持、前沿技术研发工程中的引领保障作用,南京机电党委研究决定成立科技创新党员攻坚先锋队,公司领导担任科技创新党员攻坚先锋队领导小组组长,组建三支先锋队,涵盖70余人,让党旗高高飘扬在南京机电“科技创新”第一线。
南京机电还通过国际论坛、创新创业大赛、3D打印大赛、航空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联合实验室揭牌仪式等形式,营造了百花齐放、竞赛争优的创新生态。
展望未来,南京机电将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坚持党委对科技创新工作的领导,坚定不移地走正向研发的自主创新道路,为实现南京机电“引领航空机电新发展,成为国际化卓越强者”的宏伟愿景提供科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