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精神叫永不言弃,有一种力量叫耐得住寂寞。正是这种信念,精神力量,催生出我国首款第三代战斗机歼10。从立项、设计、试制、试飞、定型到列装,它的每一步成长,都是全体航空人智慧心血的结晶。
今天和小飞侠一起,走进歼10“猛龙”的生产和研发基地,共同了解歼10诞生背后的故事。
歼10战斗机,是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基于对国家周边空防形势的判断和人民空军主战装备的现实情况,在国家财力非常困难的条件下,经过多方努力,于1986年正式批准的一型新战机,飞机正式命名为歼10。
1982年,新型的三代战机在贝卡谷地之战中碾压对手,初露锋芒便震惊了整个世界。而我国必须要拥有一款属于自己的新型战机与世界先进战机进行抗衡的需求,也一天比一天变得迫切。
在没有经验可循的自研这条道路上,以当时我国的能力和水平,加上发达国家的全面技术封锁,要自主研发一种跨时代的战机,许多业内人士都认为是一件“异想天开”的事情。
然而真正说服各方全面自主研发生产的,还是航空工业的科研人员:在短短的2年时间里,大大小小3900多次的风洞试验,科学论证,不仅让各方对未来战机充满信心,更让大家打消了很多质疑。
歼10的研发是以世界第三代战机为目标的,因而在设计思想上必须要采用全新的设计理念并摆脱原有体系的束缚。通常研发一款新机,采用的新技术不应超过 30%,而歼10采用的新技术却超过了60%。
歼10先后突破了近距耦合鸭式气动布局、全权限四余度电传操纵系统、综合化航空电子系统和数字化设计与制造等关键技术难题,攻克了大量三代飞机应用关键制造工艺技术,继而圆满完成试验、试制、试飞、成品配套和设施组建的“三试一配套一组建”工作。
当各项研发工作和地面测试完成后,1998年3月23日,歼10战斗机迎来了它的首飞日期。首飞前的各项工作都准备就绪,天气问题却摆在了众人眼前。
为了不辜负全体航空人的智慧与心血,调试完成后,飞机滑出机库,驶入跑道。随着发动机的一阵轰鸣,歼10腾空而起,最终,歼10完成了既定的所有科目,盘旋了几圈之后,对准跑道平稳地降落下来,首飞成功了!
试飞员雷强缓缓走下战机,激动地抱着总设计师宋文骢,失声痛哭,激动地说道:“这才是我们真正的战斗机!”
歼10的首飞,标志着我国拥有了一款可以自主研发生产性能先进的第三代战斗机。
进入21世纪,歼10的飞机设计师们也从未停歇,始终以科技创新为牵引,从实战出发,先后研制出了歼10双座机、歼10A、歼10B和歼10C等多型战机,同时满足了中国海空军多层次、多方面的不同需求。
2018年11月,第12届中国航展上,歼10B惊艳亮相,一口气进行了大迎角360度滚转、落叶飘、眼镜蛇、榔头机动和赫伯斯特五大过失速机动动作,充分地展示了我国自主研发的推力矢量发动机的性能。
在歼10B入列之后,我国基于周边形势和军队的使用需求,在原有的基础上再次升级,对机载雷达、传感器等电子系统进行全面改进,并采用了更为先进的DSI进气道设计。
歼10不仅是一款跨时代的机型,作为新一代多用途战斗机,它填补了人民空军战机代系上的差距。更是填补了我国战机设计、研发、生产上的空缺,为我国后续战机的研发提供了无数宝贵可借鉴的经验。随着歼10C的入列,其与歼16、歼20两款战机共同被誉为中国空军歼击机家族的“三剑客”,也成为我国空军联合作战的骨干力量。
战机翱翔的背后,都离不开航空人。忠诚奉献、逐梦蓝天的精神,向每一位奋斗的航空人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