鲲鹏,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神兽。形体庞大,一翼千里。如今也有一只“鲲鹏”,同样可以高飞远航。它重二百吨,有四台推力强劲的发动机,超长的飞行时间,超远的飞行距离,它就是大型运输机运20。今天,让我们一起揭秘运20背后的故事。
运20是我国研制的新一代大型军用运输机,它能做到其他飞机做不到的事。虽然不直接用于战斗,但它是军事行动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机动平台。它不挑时间、不挑气候、不挑环境,随时出发。
它速度够快,能如闪电般抵达任务区;动作够敏捷,能安全地脱离险境。它还有个“大肚量”, 配备了先进设备和尖端科技。先进的性能,让它跻身全球十大运力最强运输机之列。
比起其他国家运输机的研制时间,中国的大型运输机用时更短,实现了5年首飞、8年交付。
在当时国内技术基础薄弱,配套体系不健全,大型复杂工程管理经验不足的情况下,总设计师唐长红提出了新的创意:由过去的三维设计、二维创造,全面升级为数字化一体化设计制造,这在当时并没有先例。
在建造过程中见不到一张传统的纸质图纸,这在国际上也并不多见,在国内更是首次。
有了设计手段的创新赋能,飞机本身的技术也实现了跨越。与以往飞机的机翼不同,运20采用了一种特殊的翼型——超临界机翼。
超临界机翼的优势很多:一是能够最大地提升整个飞机的飞行速度, 二是它本身结构重量更轻,有助于提高飞机载重量。
完成这种超临界机翼的设计,必须通过大量试验来验证。2008年发生汶川大地震时,正在风洞里进行试验的航空工业一飞院的工程师们,不顾个人安危,把关键数据和试验录像全部拷贝了出来。
此后,他们冒着余震,在极其简陋的条件下,持续工作4个月, 完成了大型运输机数十个机翼和机身选型工作,实现了大型超临界机翼的优异气动性能的设计突破。
在运20设计之初,上级对技术指标要求极高,一人能飞、两人能战、三人多任务。
经过大量攻关研究,团队一举实现了多项技术的突破与创新,填补了我国在电传飞控领域的多个空白。
运20的制造从一开始,就由传统制造迈进了全新的数字化制造、装配、检测模式。
为了协助工程师更好地制造运20大型运输机,在这些高科技车间,还拥有众多的无人装备进行辅助。
在装配的过程中,机身调姿对精度要求极高,各个部位偏差不能超过0.5毫米。在以往,这项工作需要十几个人通力合作一个月,如今只需要两三个人一天就能完成。先进的设计理念和制造工艺,让运20一出生就具备了让人信赖的安全性能。
当一架架大型运输机交付部队,所有的设计人员和装配人员都知道,他们完成了一次使命,制造出了世界上最先进的大型运输机之一,今天的王者运20“鲲鹏”。
未来,期待更多的大国重器走向世界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