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建扬州院是航空工业落实,中央创新驱动战略和集团公司。新时代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一所两地、扬州先行、沈阳先试”。航空工业大力推动,“航空谷”落户扬州。打通航空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在祖国南北之间,架起桥梁,加速推进航空科技创新。
航空工业沈阳所响应航空工业打造“领先创新力”的号召,于2019年成立扬州协同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扬州院),按照“创新人才支撑中心”“前沿技术攻关中心”“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三大定位砥砺奋进,进行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前瞻性探索,以管理机制市场化、人才引进多维化、产业成果协同化的发展模式破解向世界一流企业迈进的三大难题。
管理发力,创新特区初见成效
南北协同管理机制和运行模式打通了体制机制的痛点、难点、堵点,全力助力研究所踏上跨越发展新征程。
沈阳所秉承“开放、协同、创新、共享”的发展理念,按照“1(创新研究院)+M(创新联合体)+N(产业化平台)”的发展模式,以扬州院为先导,迈出了体制机制改革的关键一步。
创立之初,扬州院实现了创新主体由中央级事业单位向有限责任公司企业单位的转变。3年来,扬州院建立起现代企业管理与国企合规管理相融合的管理体系,优化治理结构,加速向市场化转变。
汇聚创新力量,率先在“长三角”地区组建了航空科技创新联盟和产业联盟,形成科技创新“朋友圈”。充分发挥创新主体优势,搭建技术链、产业链、供应链融通桥梁。推动政企深度合作,将企业发展融入地方发展,为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提供新动能。
2021年,扬州院获批江苏省工程研究中心、列入江苏省“十四五”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工程,扬州院切实成为沈阳所研究尖端科技、能力加速生成的创新特区。
筑巢引凤,人才特区初具规模
“南北协同”顶层架构全面盘活人力资源,沈阳所依托扬州院“长三角”地区经济优势,进一步提高知名度和影响力,实现了品牌“走出去”和人才“引进来”。
破解高端人才供给不足的难题是沈阳所成立扬州院的重要初衷。实施“共引共聚、共创共享、共成共长”三共计划,不拘一格为人才成长赋能加码。
针对最急需的紧缺专业和标志性人才,给予科研人员“人才猎聘权”。人才录用后,“慧眼识珠”的伯乐们也将获得一定奖励。为充分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力,以强项目为纽带拉通南北薪酬体系,用“揭榜挂帅”“项目对赌”手段推动科研人员把主要精力用在关键技术突破项目,在创新实干中迅速成长。
南北两地在项目管理、研发手段上全面贯通,资源、政策优势互补,南北挂职、兼职取酬等中长期激励模式带动科技成果共研共享。
3年来,扬州院科技人才队伍从最初20多人发展到200余人,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浙江大学等知名院校毕业生倾心航空,纷纷选择在扬州院逐梦启航,飞向事业新高度。
协同共赢,成果特区初获突破
实现科技成果转化,支撑沈阳所科技发展是成立扬州院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依托“扬州院”模式,沈阳所“自我造血”能力初步生成,进一步提高了科研创新能力和科研成果转化效果。
扬州地处长江经济带,具有优势科技资源、平台和机遇,破解科技成果转化难题、反哺沈阳所本部科技发展是航空工业沈阳所成立扬州院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扬州院探索建立基于“需求—策划—开发—产品发布”路径的快速响应机制。近几年,扬州院以多种形式拥抱市场,小步试水赢得大踏步发展良机,开拓了项目众筹、项目跟投等多个孵化科技成果渠道。
一个个聚焦技术前瞻性、先导性和颠覆性的项目为科研人员搭建了广阔的干事创业平台,科研人员持续发挥创新能力,集中优势力量突破关键技术,一大批技术难题得以解决、多个项目瓶颈得以攻克,一套选贤任能、让能者脱颖而出的机制应运而生。
以创新力为先、以结果为导向、以能者多劳为标准的价值观念引领科技成果从孵化阶段快速走向成熟应用。智能检测设备等多项高价值科技成果将在“十四五”期间落地孵化。扬州院聚力“三新”,不断培育新专业、研究新装备、形成新成果,支撑沈阳所跨越发展的作用愈加显著。
“十四五”期间,扬州院会继续坚守南下发展。助力沈阳所建设,成为世界一流,航空武器装备研发机构的初心。为更好地支撑新时代,航空强国建设贡献创新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