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空报讯:姜文盛,航空工业成飞特级技术专家,曾获“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党的二十大代表。
2015年,天安门广场上空,歼10绘出一条彩色旗帜,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
2017年,朱日和沙场砺剑,歼20首次以战斗姿态出现在公众视野,赢得举世瞩目。
2019年,22架“成都造”战机米秒不差飞越天安门城楼,向共和国70华诞送上生日祝福。
2021年,15架歼20和10架歼10呼啸长空,为党的百年奋斗尽情礼赞!
一帧帧画面见证着祖国的日益强大,也记录着姜文盛的忠诚与奉献。他把平凡日子铺成了航空报国、航空强国的闪耀征程,用三十多年如一日的奋斗,铸就战鹰翱翔天际的翅膀。
无论在哪里 都要争一口气
20世纪80年代,当苏-27凭借一套眼镜蛇机动惊艳全球的时候,中国却连一架属于自己的三代战机都没有。“空军的底气到底在哪里,我们那一代青年都憋着一口气、都在赌一口气。无论在哪里,都要争一口气。”姜文盛回忆17岁高考填报志愿时回忆道。
出身于共和国第一代船舶工人家庭的他,把理想树立在蓝天白云之间,报考进入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深造。毕业后,他响应国家号召主动申请奔赴大西南,毅然投身祖国航空事业,那时他刚刚21岁。
在航空工业成飞从一名普通试验员到组长、科长,从总工艺师再到首席工艺师,姜文盛将自己的领域钻研到了极致,成为了公司特设专业当之无愧的带头人。1998年12月,姜文盛终于如愿以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党徽照耀下,更是全身心地投入到理想和事业上。
2003年,歼10战机正处在紧张试飞阶段。此时已是特设技术科科长的姜文盛受命协助试飞工作。这是他工作以来第一次走向外场,走进军营。也许他自己也没有想到,10年后,这里将成为他工作的主战场。
30多年来,姜文盛参与和主持多个型号飞机特设系统的工艺设计,攻克了无数外场技术问题,推动了国家航空武器装备保障能力持续提升。他参与研制的歼10、歼20等多个机型已成为护卫祖国蓝天的主战力量。这口气,他终于争了回来!
哪里有战鹰 哪里就是我的战场
2021年7月1日,全世界都将目光汇聚到天安门广场。主管此次庆典空中表演战机保障任务的姜文盛眼神里除了向往,还带着丝丝紧张……
“哪里有战鹰,哪里就是我的战场。”2021年5月初,他带领一支由38家单位组成的百人联合保障团队正式出征。“这是不容有失的政治任务,我们必须时刻保持战斗状态!”这是姜文盛对团队每一位同志的要求,更是对自己的时刻提醒。
2021年6月18日晚8时,距离飞机最后一次编队预演仅剩10小时。然而此时的7号机库却弥漫着紧张与焦急,“这可怎么办,没有时间了!”“10小时内必须解决,这就是我们的战斗。”姜文盛立刻组织大家成立攻关小组展开论证。是现场组织维修还是远程调运备件?如何安全拆装?能否恢复状态?时间是否守得住?面对重重困难和复杂因素,他绕着机库一个人静静地踱步、深深地思考,最终拍板决定“立刻申请更换备件,要快!要快!必须保证明天的飞行!”同志们在他的带领下,一面组织外场拆卸,一面协调内场备件,“30分钟备件到位、1小时内登机发运”,一场跨越千里的联动攻坚霎时打响,最终圆满解决了问题……
每当谈起那晚的惊心动魄,姜文盛很是平静:“我只是做了一个工作决策而已,真正了不起的是大家。”可团队成员总是说:“多亏有姜工一锤定音,否则数月的辛苦就泡汤了。”
没有不可能 一定能干成
“一定能干成!”是姜文盛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一路走来,姜文盛常常“拍胸口”,完成过很多“不可能”。大型阅兵保障如此,航展巡演保障如此,对抗演练保障更是如此。
有一次,集团公司突然接到紧急任务:为了让某型战机更好地执行一项特殊任务,需用仅剩的73天时间,对其中一个系统进行改装。但这个系统涉及3700多个零件,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完成生产,本身就是“近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面对临危受命,姜文盛坚定地对团队成员说:“组织需要就是行动命令,没有不可能,一定能干成。”他带领团队投身系统设计、试验、生产、试改装、评审、批量生产、全面改装等一系列工作。过程中,一个个新问题的出现让他始料不及,零件结构强度不够、工艺费时久、突然报废……其中,仅零件强度计算就反复做了数套方案。姜文盛和他的团队不断提效率,工作计划从按周到按天,再改为按小时推进,最终顺利攻克了这一全新的技术难题。
用最初的心走最远的路。30多年来,姜文盛做过很多次选择,但对事业的热忱与专注从未改变,正如他自己所说:“我的选择很简单,就看哪里最需要我。”当问起他最自豪的一件事时,“那应该是忠诚吧,忠诚于自己最初的选择,忠诚于这份蔚蓝的事业。”(常庆星 霍红敏 李璐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