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退休了,你会做什么?是顺理成章“躺平”,还是寻找一门自己的爱好?
凤凰卫视专题片《国家植物园来了》,视频中的老人是谁?为什么他对这些植物如此熟悉?这些精美的植物画到底是不是他画的?往下看,你能找到答案。
62岁的吴秦昌自己都没想到,一次三清山旅行,为他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
国际植物学大会,作品《地涌金莲》参展;世界园艺博览会,《“流星雨”月季》获金奖;举办个人植物画展;作品参加LIAN博物绘画全国巡展等;中国科协“科普中国”项目特聘专家;在凤凰卫视专题片《国家植物园来了》中,他带着观众寻找植物园里的奇珍异草;《中国日报》《北青报》等多家媒体称他用“组装飞机的双手创作植物艺术”……
所有的意想不到,实际上都有其潜在的力量蓄能。在和吴秦昌的交谈中,那些“流畅线条”背后的故事逐渐勾勒出来。
今年77岁的吴秦昌退休前在中航技工作。若再往前推,1970年,从西北工业大学毕业的他成为航空工业陕飞第一批建设者之一。如果说大学期间机械制图课是他与“图”的首次接触,那么工作后则有了更多看“图”的机会。随着一架架运8飞机飞上蓝天,吴秦昌的看“图”能力也得以增强。
有一天,他接到一个任务,要将《运8飞机飞行使用概要》在两个月内制作完成并交付。以当时的印刷条件,40本《运8飞机飞行使用概要》从排版到印刷,至少要一年才能全部完成。
情急之下,吴秦昌提出了一个新方案——手写一本《使用概要》,然后再复印,两个月基本可以完成。就这样,他在汉中基地待了一个多月,从边距、行距、字体、字号等到各类图纸的绘制,终于“写”完了整本手册。陕飞档案馆仍存有当年他所绘制的《运8飞机飞行使用概要》,里面隽秀的字体,每个仪表盘上标注的数据一目了然,清楚易懂。后来,为了便于工人在实际操作中有规范可查,他以同样方式绘制了《运8总装典型工艺规程》。而今,运8飞机衍生出了巡逻机、侦察机等多种机型,车间里使用的运8工艺规程,正是在当年蓝本的基础上不断迭代更新而成。
吴秦昌工作期间绘制的《运8总装典型工艺规程》
若干年后,吴秦昌到三清山旅行,喜欢收集明信片的他,想找张印有当地风光的明信片作为纪念,却失望而归。
“自己画一张如何?”一个念头冒出来,一扇门被打开了。“用最普通的笔、最普通的本”,但他对自己的要求却不普通。“每一个线条落笔前,脑子里都考虑好了轻重、方向、长短。”在纸与笔的摩擦中,吴秦昌仿佛又回到了汉中,回到了曾经工作过的地方。
他是用“造飞机的精神”画画,尽管年岁已高,近视已经900度,再加上患有白内障,但吴秦昌始终保持着航空人坚持不懈、永不言弃的精气神。植物园、北海公园、颐和园……都留下了吴秦昌的身影。
“把植物形态如实画出来,不能随意增删。”吴秦昌把看飞机设计图毫厘不差的本领用到了观察植物上。“一片叶子有时要画三天,它边缘的锯齿、叶脉的走势,看不清楚,我就用放大镜来看。”吴秦昌说,创作《地涌金莲》时,他一次次到中山公园观察,为了理解内部结构,他托朋友从云南邮寄实物,解剖分析看个明白。
2017年,在植物科学画家曾孝濂的鼓励下,他带着作品《地涌金莲》参加在广东深圳举办的第19届国际植物学大会植物画展,并被专家委员会选中。那次参展距离吴秦昌拿笔画画不过三年时间。
愿每一位告别工作岗位的你在生活中找到自己所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