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工业直升机所创建于1969年,是我国唯一以直升机技术研究和直升机型号研制为使命的大型综合性军工科研院所,先后承担了直8、直9、直10、直11、直19、直20、AC311、AC313、AC352、AR500等12个系列近60个型号研制任务,形成了军机、民机、无人机三大产品系列,较为完善的轻、中、大型国产直升机型号谱系和“装备一代、研制一代、预研一代、探索一代”的研发格局,被誉为“中国直升机的摇篮”。
改革三年行动实施以来,航空工业直升机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和科技创新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积极落实航空工业关于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相关工作部署以及关于构建新时代航空强国“领先创新力”的决定要求,坚持问题导向,紧扣制约发展的突出矛盾、瓶颈问题和难点问题,以实现“对标一流强管理、聚焦主业勇创新、破除壁垒激活力”为目标,着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开创直升机装备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航空工业直升机所
经验做法,强化创新环境建设,构建开放协同的创新格局,优化创新平台建设,打造科技创新高地。
发挥国防重点实验室的作用,围绕前沿技术、应用基础和关键技术开展研究。近年来,填补了制约直升机发展的2项空白和4项短板技术,有效推动新型旋翼飞行器创新发展。
组建体系工程部和垂直起降飞行器体系实验室,推动构建直升机正向研发体系,建立健全直升机所需求论证和效能评估专业体系,着力打造军地协同的联合体系仿真、作战推演环境与分析评估能力。
组建协同创新中心,以直升机型号研制亟需的学科交叉、系统综合类新技术研究为重点,努力打造科技创新的“尖刀班”和“突击连”。
持续推进厂所协同,深化主辅协同。
与直升机主机厂在高速无人直升机、民用直升机等领域加大共同投入力度,并逐步形成共投共享的产业协同创新及发展机制,解决“1到10”的产品实现问题。
与航空工业机载公司多个事业部组建以项目为中心的跨单位团队(IPD团队),共同推进型号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大力推进竞争择优,推动行业协同。
与天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以及相关企业等围绕现有项目、技术需求和未来技术发展等,协同开展研究,实现0到1的原始创新。
积极推进配套产品竞争择优工作,构建“小核心、大协作、专业化、开放型”的创新体系,目前已实现新研型号、产品和预研项目100%通过竞争的方式优选供应商,使全行业更多的创新成果、理念应用到直升机装备研制中,进一步提升产业链稳定性。
搭建技术交流平台,营造创新氛围。
通过举办“云龙杯”未来直升机设计大赛、青年创新创效大赛、作战概念创新设计大赛、“创星之星”评比、直升机创新发展论坛等创新竞赛与学术论坛活动,营建浓厚的创新氛围,吸引创新创意人才。
深化创新机制改革,激发科技创新的源动力
加大自主创新投入。
瞄准装备发展方向,持续加强研发投入强度,研发投入强度逐年上升。2021年度,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为37.05%,较上年增加了3.12%;自主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为2.81%,较上年增加了17.17%,为直升机所提升科技创新力提供了有力支撑。
设立直升机所科技创新基金。
制定《直升机所创新基金管理规定》,支持开展直升机领域基础性、前沿性、创新性等影响未来发展的技术创新活动。近年来,全所共申报139项,孵化出多个亮点项目。
开展自主创新项目“揭榜挂帅”。
营造鼓励创新、容忍失败的科研生态,探索信任放权、发掘人才、培育主力的体制机制。2022年,围绕直升机“智能化”主题,共收集创新基金项目申请5个,直升机所创新基金将提供相应的研究经费支持,合计298万元,奖励金额50余万元。
积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作为航空工业首批落实科技成果转化奖励政策的试点单位,直升机所抓住政策良机,制定《直升机所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申请并获得集团科技成果转化奖励项目21项,其中,AR500无人机系统、AR20变距多旋翼无人机等被航空工业列为重点转化关注项目,共实施奖励460万元,奖励人数268人,进一步激发科研人员从事科技成果创造和价值转化的热情。
坚持聚焦科技兴装,推动正向研发体系建设
强化体系赋能,引领研发体系转型升级。
系统梳理国内外直升机研发体系现状,聚焦自主创新,贯彻数字工程,统筹型号研制和体系建设,制定了《面向数字工程的直升机正向研发体系建设总体架构》,明确了研发体系的概念内涵、赋能机理,构建了“1+3+1+N”的研发体系架构,为直升机正向研发体系建设绘制了蓝图和路线图,持续推动直升机研发由“任务-能力”型向“能力-创新”型系统升级。
坚持需求牵引,支撑科研项目论证立项。
面向未来联合作战,积极探索装备的体系运用。协同各军兵种完成多轮次体系推演与研究,助力直升机装备融入作战体系,以体系研究牵引装备发展。
创新作战概念,设计未来战争。连续两次在第一、二届“锦囊”未来战争概念与场景创意设计大赛中荣获一等奖。
主动对接用户,瞄准作战需求。先后开展10余项型号以及20余项课题需求论证和效能评估工作,逐步形成符合直升机特点的需求论证与分析能力体系。
优化创新激励体系,释放人才队伍创新潜能
构建基于绩效积分晋级制的岗位体系,强化全员绩效管理。
建立基于绩效积分的TMS岗位晋升体系,在绩效表现和积分晋级中突出能力与业绩的导向性作用,有效破除资历、学历、年龄等“论资排辈”因素,使优秀员工快速脱颖而出。
实施全员绩效管理,在部门层面,建立基于部门战略系数和部门考核系数的绩效工资分配机制;在员工层面,建立六级考核等级体系,通过设置不同的绩效分配系数,有效拉开了优秀员工与一般员工的收入差距。
直升机所员工岗位晋升体系图
绩效表现不同的员工岗位晋升情况示意图
面向重点群体,实行多元化激励政策。
建立了岗位分红、项目分红和特殊人才津贴等分配机制,坚持薪酬分配的杠杆向科研一线、领军人才倾斜。实施期间人均激励4.9万元,最高与最低激励相差8.6倍,极大提高了骨干人才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运用航空工业工资总额单列政策,加大对预研工作做出突出贡献的科研人员激励,2021年合计约1280万元,激励员工近400人。
优化人才队伍结构,打造“人才特区”。
紧抓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窗口期,加大对海外人才的引进力度,打造直升机所百名博士团队,落实“主辅分离”,推动非核心人员及岗位不胜任人员市场化退出,不断优化人才队伍结构;近三年成功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5名、高水平博士47人,科研技术人员突破2000人,硕博士总量达1200人,占比超过60%,为直升机所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构建“双融双促”工作格局
坚决贯彻落实“两个一以贯之”,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及上级党组织重大决策部署的督促检查作为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强化党内监督的重要任务。把党中央对武器装备建设的高度重视浸润映射到型号研制全线,把全面从严治党要求深度嵌入科技自立自强、业务管理和型号研制体系,把强军首责的落实和科研生产经营任务纳入基层党组织考核体系中。
落实党委对改革发展、科技创新等重大事项的决定权、把关权和监督权,建立决策执行监督落实“一本帐”,充分发挥党委对改革发展和科技创新工作的领导作用。强化对科技创新的党建引领、组织领导和制度保障,加快推进直升机领域科技自立自强。守正创新,在方法上深度融合,“思想归零”党建工作方法成为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的重要载体。
改革成效
搭建了行业协同创新平台,构建了协同创新环境
构建了面向直升机所内外、集团内外的直升机行业的协同创新平台,形成了集全行业创新资源为一体的协同创新环境,初步建立创新资源共投、创新成果共享的创新机制,突破了一系列“卡脖子”技术,直升机基础技术研究能力稳步提升,直升机装备顶层设计、协同攻关和系统集成能力不断增强,厂所协同、主辅协同、行业协同的协同创新体系向深层次发展。
增强了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了技术“供给力”
通过设立自主创新基金、实行自主创新项目“揭榜挂帅”、加大创新自主投入等一系列举措,构建了开放、灵活、共享的创新机制,自主创新“源动力”显著增强。“十三五”以来,预研项目增长4倍,经费增长3倍,科研人员申报国防专利的热情高涨,专利数量年均增长率超过15%,以无人机、模拟器为代表的一系列科技成果实现了产业孵化,并成功推向市场;正向研发体系建设成效显著,装备研制效率显著提升,大量核心关键技术得以集成应用,推动直升机系统研发和整机集成能力大幅提高;按照“113N”的总体思路,围绕“智能”“无人”“绿色”等主题,积极开展原创技术研究,突破了总体气动、飞行力学及飞行控制等一大批新兴、前沿、颠覆性关键核心技术群的研究前置筹划,为我国未来直升机跨越式发展筑基布局。
优化了创新激励体系,打造了创新人才高地
建立了岗位分红、项目分红和特殊人才津贴等分配机制及以“按劳分配为主,按要素分配为辅”的多元化创新激励体系,坚持薪酬分配的杠杆向主价值链倾斜,合理拉开薪酬分配差距,核心骨干近三年年均薪酬增幅为21.8%,高于一般人员近3倍,显著提升了骨干人才的薪酬市场竞争力,充分激发了创新活力与热情。2021年,航空工业直升机所《多元化薪酬激励体系管理》荣获国防创新成果一等奖和国家管理创新成果二等奖;2022年,“以激发人才活力为导向的多元化薪酬激励体系管理”入选航空工业管理标杆创建名单。
构建了以“高精尖缺”人才为核心的“人才高地”,人才队伍整体素质显著提升,省部级专家增加10人,博士人才增加到80余人,科研人才队伍中硕博士学历人员占比超过60%,为直升机所践行“航空报国、航空强国”初心使命,推动重大武器装备建设和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
立足新时期,面向“十四五”,直升机所将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的主线,坚持深化改革与创新,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以创新机制改革为抓手,系统布局统筹推进改革、创新工作,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持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努力打造直升机领域原创技术策源地,进一步助力国产直升机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