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飞机创新谷探索构建、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科技载体,持续优化创新生态实现“五大集聚”。
建设大飞机创新谷是中国商飞公司党委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贯彻新发展理念,践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精准把握大飞机产业研制和创新规律,着眼于大飞机事业长远发展和全球形势深刻变化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大飞机创新谷定位是“大飞机科技创新的引领者、大飞机产品实现的助推者、上海科创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过近三年的建设推进,大飞机创新谷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带动方面沉淀形成了大飞机特色的专业管理模式,在产业链供应链“补短板”“锻长板”方面初步产生了一批成果和成效,体制机制示范方面创新成果在公司内部和合作伙伴都得到借鉴与应用。
聚焦当下、兼顾未来
在高水平自立自强上践行使命
坚持自立自强,打通创新链条。夯实一批航空科学理论,联合产学研力量共建联合实验室,集聚院士、海外专家等一批科学家,夯实地面动力学、飞行动力学、电磁学等重点领域航空科学理论。吃透一批共性技术,探索大飞机创新研究计划(CIRP)等创新模式,将工程问题转化为共性技术问题,联合高校院所在人为因素、先进材料等共性技术领域强化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不断提高原始创新能力。研究一批前沿未来技术,推动工业设计、数据管理与协同设计集成;跨界携手推动新型机载产品在大飞机上的应用,打造大飞机非对称优势;联合细分领域头部伙伴,围绕智能分析、AR应用等场景协同开发。
践行绿色发展,打造绿色商飞。初步提出大飞机研制全周期、全环节碳管理方案和绿色技术图谱;聚焦绿色飞机,加速声学超材料、结构轻量化等绿色技术在型号应用,推动可持续航空燃料、混合动力等多项新能源技术在分步实施;助力绿色家园和绿色产业链,联动上飞公司(绿色制造分中心)、北研中心(绿色预研分中心)推动建立绿色航空产业标准体系,共同打造“绿色商飞日”“大飞机绿色论坛”两大品牌,在产业链推广“绿色商飞”理念。
聚力聚智、激发活力
在紧抓两个关键点上探索新路
激发创新活力,集聚全球人才。聚集领军人才,建立院士、专家工作室,联合实验室等,“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探索拔尖博士计划,“不拘一格降人才”,吸引多位青年英才投入大飞机事业。打造核心团队,以公司技术骨干为核心,组建60余支联合团队协同推进创新项目,组建专职团队专注研究智能设计、新能源技术等方向,集合伙伴力量,打好基础、储备长远。健全激励约束,对核心人员发放创新绩效,对项目团队成员按结果兑现项目绩效包,对限期整改不到位的团队实施非正常出谷;做到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28位优秀负责人获得上飞院攻坚克难标兵和精英设计师荣誉。
坚持开放创新,深化对外合作。聚合国内力量,联合重要院所、国有企业等国家创新力量,带动中小企业伙伴,推动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共同推动大飞机事业高质量发展。深化国际交流,深化与国外供应商合作,推动提升主制造商对供应链管控能力;推动与国外院所在多个技术领域探索合作并取得阶段性成果。
强化产权保护,探索成果转化。强化产权服务与保护,探索专利掘金;保护并布局86项专利和12项软件著作权。探索成果转化模式,通过提前约定合作转化,2个项目实现以转化激励加速攻关,打通“创新-转化-再创新”的可持续创新链;1个项目许可授权实现成果转化,推动“科研-转化-产业”成果沿途转化。筹建大飞机创新谷专利池,携手上海推进科创中心建设办公室和国家知识产权运营公共服务平台(上海)试点平台,联合12家重点单位、集聚1200余项专利资源。
聚心聚势、真抓实干
在大飞机高质量发展上建立新功
实现内外联动,推进融合创新。联动政策资源,将大飞机创新谷建设纳入临港新片区、长三角一体化相关规划,大飞机创新谷作为上海产业特色平台代表写入上海市委报告,引起广泛关注。
打造高校生态,与17所高校及科研院所共建立2个院士专家工作室、9个联合实验室,连续两年组织“大飞机高校生态大会”品牌活动、发布大飞机创新研究计划(CIRP),吸引数十家高校院所“揭榜挂帅”。探索优势合作,共建16个联合工程中心、9个联合创新中心,与87家企业形成合作(其中约三分之一为跨界合作,约三分之一为中小企业)。
打造载体平台,提升产品产业。面向公司主线,聚焦型号产品研制和公司未来发展。面向产业发展,国内首个大飞机软件测评中心完成首件测评交付,启动产业化论证;模拟器验证数据包年内取得D级适航认证。
跨界融合创新,铸就发展新优势。坚持自力更生,扎实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新能源技术应用落地。坚持开放合作,与行业领军企业围绕无线航电网络、航空物联网、民机智慧应用等方面开展合作,参与引领国际EuroCAE组织机内无线协议标准规范制定。坚持能力建设,有效提供智能设计、大数据应用场景等实验环境与支持条件;全球领先、国内最大的大飞机空中生态环境试验平台完成集成安装,可开展全工况多因素耦合的环境模拟和复杂环境人体舒适性试验评价。
培养创新力量,营造创新文化。发挥领军人物作用,着力推进前沿技术在民用飞机上的应用,引领大飞机未来发展方向。开展创新创意活动,围绕“软件工具”创新,打造大飞机创新大赛,鼓励公司和社会力量踊跃参与;打造开放空间,促进思想交流,促成创新火花迸发;设立创新工坊、创新大使,引入博创工作室、追风工作室,助力创新思想涌现。
未来,围绕公司“立足上海、延伸长三角、辐射全国、面向全球”的产业布局思路,依托产业链构建创新链,大飞机创新谷将持续优化大飞机创新生态,2025年初具规模,打造“三地三区”,逐步沉淀一批长期稳定的专业研究方向、孵化形成一批科技创新企业、积累一批实验设施和能力;2035年具有全球影响力,实现高峰人才、科学装置、创新企业、创新资金、知识产权“五大集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