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机是研究出来的,是设计出来的,是制造出来的,但更是试飞出来的。电影《长空之王》将于近期上映,它将首次聚焦新时代试飞员群体,揭秘最先进战斗机诞生背后的故事。伴随着航空工业的发展壮大,一代代航空试飞人,蓝天试剑,勇者无畏。
这一次,我们聚焦新中国试飞事业60年来的英雄群像,透过试飞英雄看到祖国航空试飞事业的崇高与神圣。
王昂是我国第一批大学生飞行员,也是首批被中央军委授予“科研试飞英雄”称号的试飞员。他曾是一位具有大无畏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试飞员,在试飞中面对种种挑战和风险,多次历经生和死的考验,为多个型号的成功研制作出了贡献。
1958年,王昂从北京航空学院毕业。那一年,一机部航空工业局决定从航空系统的中、高等院校中选拔一批毕业生送到航校,培养试飞员。
到航校不到一个月,他就坐进了教练机的驾驶舱,经过一次次的教员带飞,他的成绩优秀,可以单飞了。
1962年8月,王昂转到空军第22师64团,成为作战部队的飞行员。
从飞行员到试飞员
1970年6月28日,王昂驾驶国产歼6飞机做特技飞行,当做完下滑倒转,飞机拉起上升时,突然产生剧烈的纵向摆动和左右摇晃,猛烈的摆动甩掉了耳机插头,拉断了安全带,王昂的头被撞破,口腔出血,他几乎昏了过去。
在这瞬间,他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飞回去!”这时高度已由5500米下降到2500米,下方正是山区。他立即加大油门把飞机拉起,用双腿夹住驾驶杆,腾出手来接好耳机插头,向地面报告情况。
这时,飞机再一次急剧下降。他想,只要还有一线希望,就要把飞机飞回去。经过减小飞行速度,使摆动停止,在指挥员的密切配合下,飞机安全落地。
一次,王昂驾驶歼8Ⅰ型飞机进行最大速度试飞。当飞机速度超过两倍声速后,他按试飞要求切断了发动机的加力。此时,飞机强烈地振动起来。当他把加力再次接通后,振动又消失了。
下飞机后,王昂向科研人员详细说明了在空中遇到的异常现象,并提出了可靠的飞行数据。随后,科研人员根据他提供的情况,找到了飞机产生振动的原因。
飞机设计人员、试飞科研人员与试飞员之间的互信,是飞机型号研制成功最重要的因素。王昂在担任试飞员期间,始终把试飞当作一个整体的事业来看,他不仅热爱飞行,而且与飞机设计师、试飞工程师建立了互相信任、亲密无间的良好关系。这也让他在试飞过程中遭遇特殊情况时,处理起来总是胸有成竹、得心应手。
歼8定型试飞
作为中国自主研发的第一款战斗机,歼8从1969年首次试飞,到1979年整整试飞了10年。对于歼8的试飞过程,王昂记忆最为深刻的是飞机低空大表速颤振试验。
低空大表速,实际就是测试在飞机不发生颤振解体的前提下,飞出飞机速度所能达到的最大值,被定为一类风险科目,也是定型试飞中最难啃的“骨头”之一。
这个项目为什么危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有一部分飞机因不明原因在空中突然散架,机毁人亡,后来才发现这种现象叫颤振,可以在几秒钟的时间就把飞机整个拉散。所以在飞行时必须找出一个亚临界的点,飞行员在这个范围里进行加速减速,就不会出任何问题。
王昂回忆:海上飞行跟陆地飞行是大不一样的,人在这个空间里面飞行的时候就会产生空海倒置的错觉,甚至怀疑地平表显示的飞机姿态。
“我第一次超声速入海,发动机的声音就像进了一个大油桶一样,吓我一跳,我一看仪表指示还可以,顶着就干吧。要飞到接近临界,就是接近颤振的边缘,逐步逼近它,每次飞下来以后看记录曲线,就是看离开亚临界的边界还有多少余地。”
王昂凭借坚强的意志和信心,成功地完成全部试验飞行科目要求,为歼8飞机的最后定型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歼8设计定型报告中,试飞员们充分肯定了歼8飞机所具有的优点,同时也充分指出了试飞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以便让工程技术人员确定正确的改进目标和途径。
1980年1月3日,中央军委授予滑俊、王昂“科研试飞英雄”荣誉称号:他们自学习飞行以来,热爱飞行事业,刻苦钻研飞行业务,在试飞中发扬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闯禁区,攻难关,不畏艰险,圆满地完成了科研试飞任务,为发展我国的航空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
试飞员不是一种普通的职业选择,而是整个人生的奉献。为了这一句“祖国需要”,多少试飞员付出了鲜血乃至生命的代价。
蓝天试剑,勇者无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