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航空工业成都所秦成军:勤勉源于热爱 实干映照初心

2022-08-16 13:40 中国航空报 黄帅

随着航空工业成都所对外交流的日益频繁,翻译成为中外双方进行沟通交流的重要节点,也成为对外贸易项目持续推进必不可少的一环。从项目设计生产、试验试飞,到推介演示、技术谈判,再到交付验收、接装培训、使用维护,处处都活跃着翻译人员的身影。

翻译室的秦成军是长期作战在一线的翻译人员,负责翻译项目管理与专业发展。去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中外交流还要如常推进,新的项目需要交付,资源与需求之间严重冲突,而质量与节点要求仍要不打折扣,秦成军身挑重担,靠着勤勉与实干经受住了一次又一次任务的考验。

某型号攻坚 一场连续冲锋的硬仗

经过前期准备与多轮谈判,某项目终于在2021年5月正式启动,紧接着就是整套随机资料与空地勤培训课件的翻译,任务总量大、时间短、要求高,这对翻译室来说绝对是一场硬仗。某项目随机资料与培训课件共计约278万字,图片接近2000幅,单是该项目在下半年的工作量就占到前年所有项目全年翻译量的80%以上。尤其是9月,为了保证后续空地勤培训和交装的如期推进,翻译室需要在一个月内完成112万字的翻译量,这相当于前年一个季度的工作量。“不能让节点卡在翻译环节”成了各级领导对翻译室的期待,这也是秦成军和翻译室其他成员想要达成的目标。

面对如泰山压顶般的翻译任务,在项目完全铺开之前,秦成军便开始积极争取资源,在各级领导支持和相关部门配合下,完成人力资源协调、办公计算机采购、翻译系统调试、软件使用培训、术语对照统一等一系列前期准备工作,为全面铺开翻译工作奠定了基础。完成翻译任务就像打仗一样,即便策略巧妙、部署得当、准备充分,但真正开始后拼的还是硬功夫。因为翻译工作很难讨巧,必须逐字逐句地完成理解、转换与表达,也很难大幅提高速度。秦成军对此深有体会,不仅要加班加点,还要争分夺秒,这样才能“攻下一个又一个山头”。

他还不能只埋头干翻译的活,还要抬头看项目的路。根据项目的推进情况,适时对该项目的翻译工作流程进行优化,从所有译员既做翻译又做校对的扁平化模式,调整为年轻译员和外协译员专注于翻译、资深译员专注于审校的模式,实现翻译任务的紧密衔接和快速推进,保证译文的一致性和专业性。

笔译工作的高峰期刚过,对外方相关人员的培训接踵而至,最多时有6个培训班同时上课。疫情风险要求参与人员尽量最小化,口译工作强度高,要避免译员连续上课,秦成军与相关单位进行了多轮协调,落实译员课程安排、防疫要求,并主动承担了难度相对更高的航电专业课程。

数据库建设 专业知识的传承与发展

“业务上要能负重,专业上要能探路。翻译室主任不仅要战斗在业务一线,在出现紧急情况时能救火,而且要走在前面,为解决型号工作和专业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摸索解决方案。”自2017年担任翻译室副主任以来,秦成军就一直这样提醒自己。

翻译室传统的翻译主要依靠人工直接在文档中完成,术语积累主要依赖译员各自的表格,不仅各个译员之间缺乏有效协同,译文和术语的复用率低、一致性差,而且造成了翻译质量与效率对人员的高度依赖,新员工上手速度慢,老员工流失代价高;在军贸飞机项目的资料翻译任务中,术语翻译的不规范问题还经常造成用户的理解困难和偏差。

秦成军基于研究生期间对计算机辅助翻译系统的了解,查阅了大量专业教材、研究文献与相关标准,从2017年起主持开展了“多语种术语规范化研究与数据库建设”项目,建立了以“四用性”为原则、以术语小组为主体、以数据库为支撑、以主张—举证—讨论—判定为核心的术语规范化流程,牵头编制了《技术翻译室术语管理制度》,后又依托所里的某“系统研发平台建设”项目,引入计算机辅助翻译系统和术语管理系统,以此为平台建立支撑项目术语规范化的术语库和记忆库。

由于行业内并无较为成熟的技术解决方案,秦成军不仅要熟悉数据库建设的诸多要求,更要分析项目的特点和需求。在业务工作之余,他利用碎片化时间,完成了数据库子库的分类、数据属性的设置,汇总与整理了国家标准、行业规范、专业词典、百科全书等相关性和权威性高的数据来源,学习非结构化数据的内容和格式清洗方法。

为了让翻译室的其他同事都能快速上手,降低辅助翻译系统与术语管理系统的学习成本,秦成军在吃透供应商提供的11本手册的基础上,结合翻译室工作需求在短时间内编制了《项目管理流程》《译员使用流程》《术语管理流程》《语料对齐流程》等文件,共计超过2万字,配图200余幅。他不仅带头在室内开展《术语管理探索》讲座,还组织室内人员就术语管理实施、术语查证方法、术语对比、相似术语辨析等开展了多次讲座与讨论。为了推动数据库建设,他还将术语贡献纳入对员工的考核指标,给术语贡献多的员工提供正向激励。

截至2021年12月,秦成军带领翻译室团队建立了记忆库11个,记忆库句段46.7万条,术语库12个,术语条目25.6万条,翻译系统中积累的项目字数已超过1230万字。

 “有问题,找成军”

“成军,我整理的术语表没办法导入术语库,不晓得是哪里出了问题,你过来帮我看看。”

工位上的秦成军闻言迅速起身,来到同事的电脑前操作起来,不到一分钟,一份词条容量上万的术语表就完成转换。问题解决后,他还不忘给同事讲解处理思路,提出软件使用应当注意的事项。不久,科室聊天群里传来一份文件,打开一看,是他刚刚编写的《术语批量导入流程》,逻辑清晰、内容详实,还有配图。洋洋洒洒几千字,他写了不到2小时,这样一份指引,可使其他同事后续即便是第一次做术语批量导入,也完全可以参照流程自行完成。

这就是秦成军的典型做事风格,遇到问题总能快速找到解决方案,并将自己摸索出的做法固化为操作性很强的流程,随后再根据状态变化和新的问题持续补充和优化。他总结的图文处理、文件搜索、文字识别等软件使用技巧有上百余条,搜集整理的航空航天领域术语标准文件达两百余份。入职短短几年间,他从一名职场新人快速成长为翻译室的业务骨干,正是善于总结与思考成为使他快速提升的一个重要秘诀。

靠谱、能干、责任心强,在他身上,充分体现了党员的担当与模范作用。从重大口译交流到重要文件审校,从翻译项目管理到情报资料研究,从员工培养、行业交流到制度建设、精益提升,秦成军展现出了强大的业务能力,赢得了中外客户的信任和赞誉。

责任编辑:王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