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闪一闪亮晶晶
春风作友,星河为伴。
有一群曾经“轴的冒皮皮”的人,一头扎进数字与理想的浩瀚宇宙,乘着一埕又一埕夜色,敲响了加快科研生产的奋进乐章,续写起AEOS建设应用的春日故事……
“融为一体”的计划编制
“应用计划分解中关键活动颗粒度粗,而项目计划颗粒度细,这个应该怎么统筹?”
“部分活动缺少体系文件支撑,没法应用啊!”
“个别活动在实际工作中不需要,是否可以剪裁呢?”
……
此时,已是晚上10点。
计划编制团队抱着电话,和指导老师远程沟通产品研发体系应用计划编制出现的困惑。“今天不管多晚,有问题随时打电话沟通。”这句铿锵有力的答复点燃了计划编制团队的热情。
一型航空发动机作为集团产品研发体系试点应用型号之一,自启动之初,就开始全面贯彻体系应用要求。面对快速分解应用计划的迫切要求,该型号迅速组建计划编制团队,开啃这根“硬骨头”。
体系指导书看不懂怎么办?
那就一点一点钻,一点一点问!
怎么才能应用尽用?
那就把体系应用计划和型号计划一一对应!
怎么才能确保编制效果?
那就在过程中小步快跑、多轮迭代!
“体系指导书和型号实际的结合,是团队最开始面临的极其痛苦的一项任务。”团队项目负责人许亮亮说,“我们做出来的东西绝对不能‘两张皮’,因为这个应用计划终究是要拿出来用的。”
为了快速达成共识,团队组建训练营,开展现场集中协同策划,快速形成统一思路和示例。其中,制造域的代表跨越了700多公里,专程来到现场开展领域协调。整个计划分解过程中,编制团队和辅导团队共同研究问题,以串讲与反串讲的形式,确保计划编制理解到位、执行到位,与型号任务实际拧成一股绳。
3月5日,正值周六。接连几天点灯熬油交出方案的团队,迎来一个难得的周末。正打算喘口气,又接到了评审专家的反馈意见——“方案存在不足,仍需进一步完善。”
十余位成员没有一点迟疑,从各处直奔研发总部,只为了抢时间、赶进度,不误节点、不降目标。
仅仅用时7天,团队按照“体系文件-通用WBS-型号WBS”的计划编制思路,出色地完成了应用计划分解编制工作。而这,只不过是掀开了产品研发体系应用的冰山一角。
“打破壁垒”的领域管理
PDT(产品开发团队)是产品业务的执行团队,由研发、制造、采购等领域代表组成并对产品成功开发负责。
在产品研发体系建设之初,科研项目主要以研发团队为核心,基本不会涉及财经、采购、风险等其他领域。这属于传统的项目例会思维。
然而,随着产品研发体系的试点应用,传统的项目例会很难迅速调度资源,满足型号快速发展的需要。
项目团队经过充分探索,依托相关职能部门,组建了项目PDT重量级团队,形成了以项目负责人为核心,围绕研发、制造、质量、市场、财务、采购、服务、构型和风险九大领域设立代表的领域管理雏形。
该型号的第一次PDT例会,同样选在一个夜晚,只为保障全体代表都能完全不受干扰地顺利参会。距离会议召开还有一刻钟,会议室里已经坐满了各领域的代表和体系建设应用团队的相关人员。
由此,多领域协同的战鼓正式敲响!
此后,每隔两周,九大领域的代表都会汇聚一堂,讨论议题、代表发言、安排工作、确认行动项……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流逝,各领域代表们聚焦项目目标,在思维碰撞中不断汲取经验、收获喜悦。
“九大领域共同参与开发过程,不仅完善了项目到产品的全生命周期领域工作,更促使项目团队研发思想逐渐从‘搞出来即可’,向可以用起来的产品转变。”项目管理人员苏金友认为,“目前项目团队的工作思想和路线愈加符合当前国家加快项目研制的需求和快速开发产品的理念。”
随着PDT例会的多次召开,这种打破业务壁垒的协同方式,将研制过程的风险、质量、成本、市场以及服务保障等领域渐渐拉通到和研发并重的层面,体系在航空发动机自主研制中的光芒越来越耀眼。
“没有通过”的技术评审
“你听说了吗,今天质量域组织的技术审查没过。”
“怎么会?”
4月22日,质量域组织开展型号技术评审没有通过后,研发总部的角角落落泛起了此般回响。
PTR(产品技术评审)是产品研发体系质量管理中的一项重要活动,它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对产品的各阶段进行评估,能够提前发现风险,避免工作反复。
按照项目研制规划及体系应用要求,该型号已组织完成若干项技术评审和支撑性交付件评审。其他评审皆顺利通过,唯独这一项,由于存在较多风险且潜在影响较大,被专家团队果断否决。
评审会后,质量域牵头对评审发现的问题组织了专项整改,制定详细改进计划、组织根因分析、提出解决措施,打响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质量攻关战。
“过去的评审,往往是项目人员评审项目技术,也就是自己评审自己。” 技术评审组织人员陈振辉说,“但产品研发体系下的技术评审是由质量域组织,基本与项目业务域脱钩,评审专家来自各领域,评审结果会更加严格、公正。”
这一次的不通过,是为了最终在客户面前的一次通过。
当前,正处于体系应用的起步阶段,PTR对于体系团队人员来说,同样也是一个新领域。面对诸多晦涩难懂的体系知识,诸多成员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心血。
他们蹲守过暗沉的黑夜,直至黎明前微光漫漫;他们主动查阅大量的资料、消化理解技术评审指导书相关要求、持续开展评审问题整改落实……只为了能真正将体系落在实处。因为他们相信,涓滴点点、终汇成流,这些努力总将作用到加快航空发动机自主研制的进程中。
前端计划牵引、运作环节管控、决策层面评审,这仅仅是产品研发体系应用的小小缩影。这些星星点点,在这场没有退路的管理变革中,闪闪发光,璀璨了整片星空,照亮了航空发动机自主研制的新长征路。
愿去银河偷点星星,做我们翱翔蓝天的燃料。
(供稿单位:中国航发涡轮院 作者:李苏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