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至17日,欧洲防务展在巴黎举行。
随着世界局势动荡不断,区域冲突发生概率增大,轻型无人作战系统正在获得越来越多的应用机会,其战场战术组合和应用场景也在增多。本届欧洲防务展就展出了非常多的智能、轻型无人作战系统、无人机和巡飞弹等。
其中最抢眼的应该数德国莱茵金属公司的KF51主战坦克演示车。
这辆车在炮塔顶端集成了4联装的HERO-120巡飞弹发射模块,炮塔侧面集成了4组多旋翼无人机模块。KF51主战坦克演示车未必就是未来主战坦克的方向或者标杆,但这种主力装甲平台与无人机和巡飞弹高度集成的方式,引发了大家的许多遐想。结合现在俄乌战场上遭受大量损失的传统装甲平台,更增加了大家对于陆战装备发展趋势的关注热度。
KF51构造,模块3包括无人机模块;模块5为HERO-120巡飞弹发射模块。
HERO-120巡飞弹。
小型无人机潜力巨大但还未爆发
小型无人机起源于遥控航模,制导武器最早也是在传统弹药的基础上加上了遥控系统。因此,小型无人机和巡飞弹这样的智能武器,技术脉络是相通的。
随着制导武器的专业化发展,出现了多种多样的制导方式,这些制导武器在越南战争、中东战争等世界多场局部战争当中大放异彩。制导武器的发展也反过来带动了导航、制导与控制元器件水平的快速发展,尤其在小型化、低成本、高可靠等方面进展迅速。
20世纪80年代末,导航、制导等领域的技术进步开始反哺无人机。20世纪90年代,单兵使用的“指针”无人机开始出现。
进入21世纪后,更加小型轻便的“大乌鸦”无人机出现,这两种固定翼无人机从外形来看非常像民用的航模,但能够极大地拓展士兵的视野,缺点是无法在城市或山区等狭窄空域使用。
美国RQ-11“大乌鸦”无人机。
同时,随着导航控制芯片成本的进一步降低,以及无刷电机和锂电池的量产,多旋翼无人机在最近10年呈现爆炸式的发展:它具有垂直起降、机械部件少、结构简单等特点,因此,在席卷全球消费品市场的同时,也开始进入战场。
目前在军事应用中,小型多旋翼无人机以战场侦察为主,但航程、航时、速度、载荷能力受限严重。而小型固定翼无人机则主要往高速、自杀式攻击能力方向发展,其中许多被称为“巡飞弹”。
还有一些中型固定翼无人机因为具备垂直起降能力,与多旋翼无人机相比,航程和航时大幅度增加,适合于长时间的监视、侦察和目标指示任务。
除了机体平台的发展,在人工智能领域,无人机也经历了几波发展。不过受制于算力,这些发展成果一直没有得到广泛应用。
直到最近10年,深度神经网络在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大数据分析等领域产生了标志性成果,已经在民用领域产生了革命性的应用成果。而相关的技术成果也正在被用于飞行平台上的传感器信号处理、分析与自主决策,成为智能无人机和智能弹药的技术基础。
这些技术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人力,使传统无人机“人在回路中”的任务链条,已经演变为“人在回路之上”,乃至“人在回路之外”。由于人被从繁琐的基础操作中解放了出来,因此,无人机装备的操作员和飞行员可以更多地专注于顶层的分析、思考和决策。使“多人控一机”转变为“一人控多机”,极大地降低了系统中的“人机比”。
不过客观来说,无论是小型无人机、巡飞弹,还是它们相对应的智能化水平,总体还没有迎来真正爆发式发展。以固定翼飞机的发展历程来类比,目前小型无人机和巡飞弹的发展水平,大概相当于载人飞机在20世纪10年代的阶段,距离二战期间的成熟发展还有一段距离。
蜂群化或将改变世界
一两架小型无人机或许无法改变一场战争,但是智能化、蜂群化的无人机系统将会对未来战场产生颠覆性的影响,其程度甚至可能超过航母和舰载机对于海战的影响。
尽管空中力量战斗已经诞生了超过百年,但微小型智能无人机却在战场上空开辟了另一个层级。以无人机在纳卡冲突、俄乌冲突上的表现来看,即便不那么智能的小型无人机,也会对双方的战场表现产生颠覆性的影响。造就这一情况的最根本原因是打击链路的极大缩短和自我闭环。
传统空战中,空中侦察任务依赖于航空兵。从制定计划、飞行准备、任务执行、情报分析处理、作战目标分配到指令下达,战场决策需要经历漫长的链路。这条链路中牵涉时间、空间、层级、人员数量等多个因素。此前,在冷战技术条件下,美军的战场近距支援(CAS)就曾通过革新组织样式乃至装备,最大程度实现了航空兵对地打击链路的极大缩短。
纳卡冲突中无人机袭击地面装备。
但如今,一个操作手带几架智能无人机,或许就能满足许多场景下的任务需求。打击链路甚至能在单一地面装备平台上实现闭环——自己探、自己照、自己打。这种链路的缩短,一方面对打击高度时间敏感目标极为有效;另一方面,由于装备成本呈数量级下降,装备范围也随之获得了爆发式扩张。
多个因素的作用下,这些小无人机已经不是战场上偶尔一亮身手的“小玩具”,而变成了铺天盖地的“眼睛”和“拳头”。无论是无人机集群的进攻,还是防御敌方无人机集群,都将形成全新的战场形态,甚至可能导致整个陆战场面貌的颠覆式改变。
不唯不为,须以战场为核心
在认识到“蜂群式”无人机装备特点的同时,我们也必须客观看待:
一是不能“唯蜂群论”。不能认为传统形态的兵器,如坦克等都将淘汰;更不能认为将来近距空中支援靠“蜂群”可以包打天下,而不需要传统的航空兵。
现代陆上战场是一个形态复杂多变的战场,需要多军兵种、各装备精密协同配合,在交战规则、后勤能力、人力规模、训练水平、装备成本、地形地貌等多种约束下,达成作战意图。一个值得铭记的教训是,赫鲁晓夫在海战领域的“唯导弹论”就曾经造成了苏联黑海舰队陷入极大的被动地位中。
赫鲁晓夫的“唯导弹论”曾严重阻碍了苏联大型水面舰艇的发展,导致苏联在“古巴导弹危机”的对峙中陷于被动。
二是不能“为蜂群而蜂群”。
无人作战装备最终要服务于作战目的,不是搞灯光秀、技术研究和展示。所有的技术路线和装备形态,都必须紧密围绕战场、实事求是地开展研究。
以下具体问题都需要实事求是地讨论、确认:
无人机带什么载荷?什么气象条件可以出动?如何看、如何打、如何通信、如何组织飞行?这个任务需要200架无人机还是20架?更或者,用两架大点儿的无人机行不行?
如果派出成百架无人机,这些无人机是否需要回收?怎么回收?回收将消耗多少人力和物资?回收如此大量的无人机,会对战场组织构成多少压力?回收以后如何再次出动?传统航空兵是不是可以干得更好?谁的综合成本更划算?如果任务中途改变了怎么办?
……
如果不考虑清楚这些问题,单纯追求实现大规模“蜂群”,显然是无助于实现部队战斗力提升。
说回此前提到的KF51坦克与巡飞弹的组合之所以抢眼,就是因为它在如何把无人机与传统装备整合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思考。
KF51
回收,并没有那么容易
正如上文所言,在“蜂群式”智能无人机的应用中,需要考虑的因素非常多,我们以“回收”为例,详细讲讲应用中的难题。
在战场上是否需要回收“蜂群”无人机、是否能回收等问题,实际上涉及了一个非常重大的问题:成本。
可能很多人会说,现在市场上的小型多旋翼无人机对于部队使用来说并不贵,既然小无人机很便宜,能回收就回收,不回收也无所谓。实际上,“小无人机一定便宜”这个观念并不正确——毕竟,“大疆”无人机并不具有导弹的作战能力;当一个无人机的作战能力接近导弹、任务多样性还超过导弹的情况下,它一定不会比真正的导弹便宜太多。
既然这样的无人机并不是“白菜价”,那么如果以大规模“蜂群”的方式发射,意味着一次任务的成本至少要以千万计。如果这些无人机不回收,部队如何用得起?如果这些无人机的回收要求还较高:需要宽阔平坦的场地,需要许多人操作,那么战时如何保障回收?而且随着“蜂群”数量越多,这个矛盾就会越突出。
因此,无人机回收就成为了分摊成本、提高战争持续能力的关键。从这个角度来说,一架无法回收的无人机可能,单价20万元都显得太贵;但一架可重复使用10次以上的无人机,即使40万元,分摊到每一次任务也便宜得多。
KF51上的巡飞弹细节。
此外,无人机的可回收性也降低了发射时的决策负担——战争是有迷雾的,我们很难确切知道,一次任务应该发射7架还是21架无人机。这就不仅仅涉及成本问题了:如果过早地耗光了无人机,后续无机可用,就会造成贻误战机的严重后果。但如果这些“多余”的无人机都可以自主返航并回收,那么指挥员在发射时就可以大胆决策。
KF51后方可以看到无人机模块。
以上文提到的KF51主战坦克为例,这样的问题也存在:其搭载的HERO-120巡飞弹显然在战时是很难回收的。这4架在炮塔侧面携带的多旋翼无人机是否能回收?如何回收?显然是存疑的。
HERO-120
此外,一架多旋翼无人机的任务时间难以超过1小时。如果不回收,耗光电能后无人机将怎么办?如果能回收,是否能在KF51坦克快速野战行进时,让无人机在完成任务后,全自主地跟上坦克?这个问题说起来轻松,但让无人机自主完成稳定跟踪、接近、着陆、停栖,实际上技术难度是非常大的。
不过,在无人机基于移动平台的自主着陆技术这一领域,我国已经走在了全球前列。
在2017年MBZIRC世界机器人挑战赛中获得科目一冠军的中国北京理工大学宇航学院无人飞行器自主控制研究所“飞鹰队”。这个比赛总奖金额高达500万美元,由全球顶级人工智能专家出题,吸引了全球最顶级的团队参加。
蜂群整合是未来的方向
在回收问题之外,还有个现实的问题,即如何将无人机系统在物理形态上整合到一整套系统中。
10年前的无人机,一架机需要一整个车队来保障,这显然是不符合未来战场需求的。
如果需要发射大量“蜂群”无人机,更必须有效提升无人机的装载密度。最好像车辆装载多管火箭弹一样,一辆车能装载许多无人机,同时这辆车还应当包含指挥、控制、通信舱,形成 闭环。
“蜂群”无人机
可想而知,这样的装填密度要求无人机必须能够折叠。但在折叠之后,如何能在任务载荷、航时、航程、飞行速度等方面都满足任务需求?这就构成了无人机平台总体设计的关键问题。
这也是新技术、新方案、新布局诞生的热点。
以KF51坦克搭载的多旋翼无人机和HERO-120无人机为例,他们在折叠方式上都做了非常有益但不一定是最优的尝试。因此整体呈现的整合度,也是吸引大家的重要亮点。
HERO-120的发射场景。
将来的智能无人机还应当能够整合到多元化的平台上,从地面到空中,从有人到无人,从士兵到舰艇,一方面要很好地融入到传统形态的装备中,另一方面也会牵动传统装备向着适应智能无人机的方向做出革新。
指挥链整合,挑战作战系统创新
在回收和物理整合外,如何将“蜂群”无人机的指挥链整合到整套作战指挥系统里,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虽然智能无人机在作战时追求按照最小的杀伤链路进行闭环,但毕竟这套系统也只是整个装备作战体系中的一个环节。
在通信导航激烈对抗的战场条件下,如何满足作战指挥系统能够对“蜂群”无人机进行有效地指挥,成为了“蜂群”关键的问题之一。
通常认为,在技术能力旗鼓相当的情况下,通信不会完全畅通,也不会完全被阻隔。所以既不能把“蜂群”无人机寄希望于通信网络的高带宽低延时,也不用悲观地认为“一干扰就完蛋”。解决这个问题的重要思路之一,就是利用边缘计算等智能前置措施。即提升无人机的自主决策能力,降低对通信带宽和延时的需求。比如有时候手机信号不好,打电话和语音都听不清,但短信是能发出去的。就是类似的原理。
军用无人机,不能按照民用产品来开发
作为军事智能开发的产品,服务于战场的智能化、小型化无人机还有其区别于民用产品的特点。尤其是在提高无人机的自主化能力方面,并不能按照民用产品的开发思路来开展研究。
首先,民用人工智能产品可以依靠海量的数据来“滋养”,但军用产品难以获取海量的可靠数据,模拟数据又不一定准,战场数据更可能多种多样,完全无法照搬。
第二,军事人工智能产品注重突出对抗特点,而民用产品更讲求共赢。军事智能产品需要对手进行“零和博弈”。因此,在兵不厌诈的情况下,是否能依靠现有的民用人工智能路径,值得怀疑。
第三,人工智能之间的信任问题。战争是集群化的作战行动,每个作战单元都是其中的一份子,需要紧密无间的协作才能有战斗力。所以军事装备其实都有社会性的要求。目前,战场有人装备的社会性体现在战斗员上,但无人装备的社会性该如何实现?或许需要社会科学领域的力量加入,开展联合研制。但实现以后,是否能让己方战士以生命来信任?这些都将成为研发中的关键难点。
最后,关于未来的智能化、无人化作战,还有几个趋势性的“哲学”问题,值得我们继续深度思考和解答,这几个问题留与读者共享:
1.我们过去讲“人机”,随着自主化水平提升,“人机比”下降,以后我们可能要讲“机人”。这个度如何掌握?是不是人越少参与越好?
2.都说“进攻是最好的防御”,在智能无人机领域,攻防矛盾如何平衡?何时是攻强于防,何时是防强于攻?
3.变与不变的问题。智能无人机技术水平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是战争的本质规律是不变的。如何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