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马尾领跑下的中国近代飞机制造业

2022-06-10 14:12 大飞机 大飞机 专栏

1918年1月,福州船政局掌门人陈兆锵拿到了造飞机的“尚方宝剑”,挂出了“海军飞机工程处”的牌子,立马着手实施。陈兆锵深知,水中游的和天上飞的根本是两码事。他不得不将目光转向,寻求“外脑”。

其实,北洋政府对此已作过铺垫。1915年,欧洲深陷战祸,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趁机吸纳人才,埋头发展科技,航空工业迎来高速发展。北洋政府海军总长、福州人刘冠雄从海军中挑选青年才俊10多人赴美国学习航空。

1918 年,巴玉藻(右)、曾诒经(左)、王孝丰(中)在福州船政局飞机制造工程处前合影。(图片来源:转自刘传标《船政人物图谱 上》)

巴玉藻、王助、曾诒经、王孝丰等“四大金刚”都是1909年从水师学堂毕业,经层层遴选赴英国留学的优才。1911年,四人先后进入纽卡斯尔阿姆士庄工学院。奉召去美国后,四人均入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系,这是麻省研究飞机制造的第二期学生,“辈分”很高。意想不到的是,几位超级学霸只争朝夕,只用了一年左右时间,就获取了麻省理工航空工程的硕士学位,并当选为美国自动机工程学会会员。

巴玉藻、王助毕业前后,国内政局纷乱不堪。留美学生们一时归国无门,决定先丰富自己的履历,在美国相关公司从事工程实践。后来,这几人皆成为蜚声海内外的航空大家。

巴玉藻学业优异,先被美国寇提斯飞机公司聘为设计工程师,后被通用机械公司聘为总工程师。当时,美国刚成立的太平洋飞机公司被威廉·波音全资掌控,改为波音飞机公司,聘请王助为首任总工程师。王助不负众望,上任后即为波音设计出了C型水上飞机。时一战正酣,美国已卷入战端,军方一次性订购了50架C型飞机。获大额订单后,波音站稳脚跟,赢得发展先机。至今,波音公司设在西雅图的博物馆内仍塑有王助铜像一座,上刻“波音第一个工程师”。曾诒经毕业后则在麻省专攻航空发动机,毕业后进入寇提斯公司研究飞机发动机,成为早期的航空动力专家。

国际航空科技的发展也影响到国内的布局。海军总长刘冠雄提出:“飞机、潜艇为当务之急,非自制不足以助军威,非设专校不足以育人而收效果。”而在马尾主持船政的陈兆锵将军,在海军制造学校的基础上,开办海军飞潜学校,大力培养人才。巴玉藻、王助、曾诒经、王孝丰再也坐不住了,毫不犹豫地放弃在美的大舞台,和许多学子毅然相约回归。

1917年冬,他们踏上故土,立即向北洋政府请求自制飞机。他们当即被派往福州船政局。巴、王虽不是福建人,但命运将他们与马尾紧紧联在了一起。

1918年1月,北洋政府批准在马尾正式实施飞机制造计划,根据刘冠雄、陈兆锵的提名,巴玉藻为飞机工程处处长,王助、曾诒经、王孝丰为副处长。后来,王孝丰因故离开,马尾“战场”的执行主将为巴玉藻、王助、曾诒经三人。直接领导者为船政局长陈兆锵将军。

然而,马尾历来造船,造飞机这新玩意儿还面临多方面的困扰。首先是银子,原本海军部答应的5万元开办费,不知怎么就没了下文。陈兆锵凭借江南造船所老所长的关系,从上海拉赞助5千元,又从造船厂调拨了拿得出手的铁肋厂等一些厂房及设备给巴、王、曾。另选空旷之地,搭建大棚一座,用作总装飞机的大车间。

简陋的工厂环境,丝毫没有削减他们火山一样的激情。

没有足够的条件,不等于他们会降低飞机制造门槛。对飞机用的钢铁、木材,他们选了又选,把关了又把关。在强度试验上,他们完全采用当时国际标准进行测试——沙袋加载法,以10磅重的沙袋分布在机翼至机身的各个部位,综合测试飞机在空中所受的各种压力。沙袋的总重量超过飞机本身重量的3倍,模拟飞机在空中的坚固程度。在分工方面,巴玉藻、王助负责总体,曾诒经负责动力。

一年以后的1919年8月,我国第一架水上飞机——甲型一号成功“出厂”。

巴、王等人虽能造飞机,却不是飞行员,上不了天。为试飞这架单发螺旋桨飞机,防止重蹈冯如当年在广州的覆辙,孙中山的侍从副官、当时的航空局局长杨仙逸火速赶来福州,驾机试飞,甲型一号成功起降于罗星塔附近的水面上。

从甲型一号上天至1928年,由马尾领跑的飞机制造业得到平稳发展,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小幅延伸。1922年春,巴、王等人又设计出了世上第一座水上飞机浮站,解决了当时海军水上飞机驻泊的难题。巴玉藻主持飞机处的十年间,共设计出了甲乙丙丁戊己6种型号的水上飞机,他亲自主持制造12架,还有能携带鱼雷的轰炸机,成品交给海军使用,部分飞机参加了北伐战争。

责任编辑:王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