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航空工业这7个劳模创新工作室喜获命名!

2022-06-09 09:57 中国航空新闻网 航空工业 专栏

中国国防邮电工会近日命名100个国防邮电产业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职工)创新工作室。其中,航空工业这7个创新工作室喜获命名——

成飞刘时勇创新工作室、沈飞孙志强创新工作室、洪都龙建军创新工作室、昌飞孙滨生创新工作室、自控所高可靠航空电子装联创新工作室、陕飞赵平创新工作室、新航杜红涛创新工作室。

劳模和工匠人才(职工)创新工作室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重要平台。近年来,航空工业广泛开展劳模创新工作室创建工作,目前已创建国家级、省部级和地市级劳模创新工作室150余个。

航空工业将以此次命名为契机,进一步引导创新工作室发挥好示范引领、集智创新、协同攻关、传承技能、培育精神等功能,号召全行业向榜样学习,为推动航空工业高质量发展、建设新时代航空强国再立新功。

今天小飞侠就带你一起,走进咱们航空人的劳模创新工作室。

航空工业成飞 刘时勇创新工作室

航空工业成飞于2015年7月24日成立了以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全国劳动模范、航空工业首席技能专家刘时勇名字命名的“刘时勇劳模创新工作室”。同年11月26日,工作室被航空工业正式授牌,并相继被中华全国总工会、四川省总工会、中共四川省委组织部、成都市总工会等多家单位命名。

工作室倡导“从精品到精英,从优秀到卓越,从一花独秀到群星灿烂”的团队精神,搭建以“人才培养的孵化园、攻坚克难的生力军、技术革新的加速器”为核心的工作体系,并立足于战机研制、技术发展、智能制造的需求,把创新创效融入其中,扩设“技术创新工作室”“青年创新工作室”。

未来,工作室将会把技能技术的实践研究和高技能人才的拓展应用相结合,将精益标准化作业指导的建立实施和高技能人才知识显性化的表述相结合,将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的探索应用和培养新型知识型、复合型技能等系列工作相融合,创建国内一流、行业领先的劳模创新工作室。

航空工业沈飞 孙志强创新工作室

航空工业沈飞于2019年6月正式成立了以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孙志强为领创人的劳模创新团队,并将其工作室命名为“孙志强劳模创新工作室”。该工作室逐渐成长为2019年度沈阳市“孙志强技能大师工作室”、2020年度沈阳市中省直企业级“孙志强劳模创新工作室”、2021年度辽宁省“孙志强职工创新工作室”。领衔人孙志强荣获2021年度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航空工业劳动模范称号。

多年来,工作室始终以“弘扬劳模精神,发挥劳模作用,培育优秀人才,凝聚创新力量”为理念,汇聚高技能、高水平、高荣誉人才,解决总装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急难险重问题,并将成果转化为课题、专利等固化优势,充分发挥以点带面的示范引领作用,形成典型辐射效应,引领广大员工把技术创新与本职工作结合起来,把创新精神体现在工作岗位上,打造出集前瞻型、系统型、创新型、示范型综合实力为一体的品牌“劳模创新工作室”,以实际行动助推企业持续稳健发展。

截至目前,该工作室已成功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国防专利50余项,完成沈阳市职工创新成果4项,发表中国核心期刊论文1篇,解决生产技术问题80余项。与此同时,在工作室成员共同努力下,完成技术创新成果累计创效上百万元。

航空工业洪都 龙建军创新工作室

航空工业洪都龙建军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于2015年6月,由航空装配铆装行业领军人物、航空工业首席技能专家龙建军以及洪都公司部分高级技师、技师及技术人才组成,现有成员12名,致力于解决各型号飞机装配过程中的疑难杂症、工艺改进以及技术创新工作,为洪都公司输送优秀的飞机铆接装配技能人才。

工作室秉承创新理念,在飞机铆装上先后成功解决了“前罩圈架下更换”“KTCS小型承力快卸锁安装”“提高某型飞机标准件与蒙皮间隙阶差合格率”等装配难题。在某型飞机装配过程中,工作室成员设计制作了一体式钻孔样板,进行分离式部件协调制孔,不仅成功解决装配难题,缩短了近40%装配周期,且产品质量显著提升。针对某型号机舱门等部件易变形问题,工作室成员提出“反变形”铆接方法,有效解决了飞机主起落架舱门在关闭状态下与周边蒙皮阶差大的问题。

从带徒传艺、技术创新、技能攻关到绝活绝技代代传承,龙建军劳模创新工作室一直铭记使命,发扬新时代的洪都精神,为航空工业的发展贡献着力量。

航空工业昌飞 孙滨生创新工作室

航空工业昌飞孙滨生劳模创新工作室的雏形是2010年航空工业昌飞钣金车间成立的“现场攻关组”。该组是公认的钣金技术创新、技术攻关基地。2013年,“现场攻关组”被命名为“景德镇市技能大师工作室”。2014年8月,“现场攻关组”在已有基础上补充了相关钣金钳焊类一线青年骨干、工艺技术员和检验人员,孙滨生劳模创新工作室正式成立。 

工作室由钣金技术创新团队、钳焊技术创新团队及保障团队组成,以钣金、钳焊工为主,加入工艺、检验,为攻关过程的工艺性分析、工艺审核和产品质量筑牢基础。团队成员平均年龄35岁,融合了钣金钳焊专业方面技术技能工艺精英及青年骨干。

工作室成员主导发展了先进直升机大型整体桨叶包铁成形技术,成功研制出国内最长的7米长大型整体桨叶前缘包铁。其中,7米长大型整体桨叶前缘包铁实现了国内大型整体桨叶包铁制造零的突破,填补了国内该项技术的空白,在技术性能上达到了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

航空工业自控所 高可靠航空电子装联创新工作室

航空工业自控所高可靠航空电子装联工作室是一支40岁以下青年员工占比超过80%的年轻团队。工作室以“高可靠手工焊接”“超精密设备贴装”“复杂线缆组件装联”为特征,是GNC安全关键电子产品制造工艺创新、技能实践、技术传承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

团队高手云集,汇集国际获奖选手、行业技能专家、工艺技术专家,并不断吸纳所内电装领域优秀管理、技术、技能带头人,强化工艺预先研究、生产科研攻关、工艺流程实现、智力成果推广、高级人才选培等管理运行机制,持续引领航空电子产品制造“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新体系”实践发展。

工作室先后培养出16名全国技术能手、航空工业技术能手、陕西省十大技术能手等,完成发明创造、专利改进等近2000项,是劳模成长的摇篮和技术创新的前沿阵地。

航空工业陕飞 赵平创新工作室

航空工业陕飞赵平创新工作室于2014年组建团队,于2016年正式挂牌创建。该工作室以“全国劳动模范”赵平为负责人,围绕专业理论、工艺流程、操作方法、管理机制等领域积极开展创新,取得丰硕创新成果,其工作室逐步成为陕飞青年职工成长的基地、解决生产疑难问题的平台和技术创新的摇篮。

成立至今,该工作室持续改进,在技术创新方面累计完成改善提案211项,申报专利10项、专利授权5项,发表论文7篇,为陕飞公司创造价值800余万元,总结提炼的“飞机装配七法”具有典型示范效果和推广价值。在人才培养方面,工作室累计完成培训6000小时以上,参培人员近5000人次。

团队以“创新工作室”为平台,针对业务痛点、难点问题集中攻坚,涌现出杨新超、向军、张虎利等一大批“精兵强将”。他们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相继成为飞机装配生产线上技术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行家里手”。

航空工业新航 杜红涛创新工作室

航空工业新航杜红涛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于2017年,以打造航空环控、液压、燃油系统流体压力与流量控制装置、流体污染测试与控制装置零部件加工的“加工技能引领高地”为初期建设目标。该工作室以新航116厂机加分厂等基层单位为依托,以航空工业特级技能专家、航空工业技术能手、河南省技术能手杜红涛为核心。

工作室服务生产现场一线,以解决生产现场的各种重要技术、质量问题为工作导向,同时摸索技术技能创新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管理模式。成立5年以来,工作室取得省市级国家专利12项,培养高级技师1人,技师5人,高级工6人。工作室成员赵永强、杨佳亮、周领燕、李北京在国家和省级比赛中多次获得奖项。

今后,工作室将继续在解决现场重大技术问题、提升产品质量两个主要方面不断突破,逐步建立高技能人才技艺传承机制,培养一批有潜力、爱学习、脚踏实地、爱岗敬业的青年技能骨干人才。

责任编辑:王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