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航空工业一飞院:带着使命的攻坚,真酷

2022-05-27 14:17 中国航空报 白俊丽 代井波 赵佳

中国航空报讯:疫情防控、双线作战,在年度任务面前,航空工业一飞院科研现场的温度一如既往,技术团队遇到的挑战却各有不同。对于技术团队来说,带着使命的攻坚,那是青春年华最美的奔赴。

带着使命的时空穿梭最酷

2022年的一个周六,连续工作了9个小时的试验团队面对新的抉择,是结束一天的工作,还是抓住现有的降温环境,继续开展下一项试验,这个选择并不困难,因为接下来的每个试验项目都要经历15个小时左右的试验环境准备。

在征求了团队成员的意见后,试验团队一致决定抓住时机、一鼓作气,开展连续工作试验,这意味着在接下来的时间,试验团队要连轴转。

就在试验进入第75分钟后,一项重要技术指标出现问题。试验主管主任和负责人二话不说就换上防寒服进入到-47℃的低温环境舱内,查看结冰情况,查找蛛丝马迹,寻求不达标的症结。

可是查看完试验现场后,支撑的数据太少,没法比较,似乎都不能说明问题所在,团队决定再做一次连续工作试验,进行试验数据比对。

就这样第二轮、第三轮试验,直到试验团队获取足够的试验决策数据。每一次遇到困难,试验团队都充分发扬说干就干、雷厉风行的团队作风,充分暴露问题,充分试验验证。其间,资深副总师技术支持,所班子现场指导,大大加快了问题定位的进程。

6天后,好消息来了,试验结果满足所有技术指标要求。试验团队说,从夏日到严冬,带着使命的时空穿梭,最酷!

当任务攻坚遇见集中隔离

三月的一天,一次平常的出差,让七所的一个专业室被集中隔离。

“@所有人 隔离期间有什么事情,不急不躁,耐心沟通!可以电话联系我,统一协调。”

“@所有人 大家战略上藐视病毒,战术上还是要慎重对待,请严格遵守防疫政策。”

……

打开科室的工作群,里面都是鼓励的话语。来自组织的关心,让大家一点点打消顾虑。

可是正在任务攻坚的重要阶段,在外场一个接一个的电话面前,大家迅速调整状态,想方设法推进任务。为配合处理机上问题,赵兴平3月份800分钟的套餐通话时间,隔离期间早早就“game over”了,平均日通话时长超过100分钟,在小小的隔离房间中,大脑多路并行、高速运转。

当然,整个专业被拉出来隔离,受影响最大的就是研制工作。一同被隔离的秦成副总师急在心里,在商网群里作了“人可以隔离,工作不能隔离”的战前动员。住进酒店第二天,大家开始梳理当周的主要工作,将工作划分为主次缓急,分别组织开展与外场、各参研单位的协调,将隔离对工作的影响降至最低。

另一项目也在关键冲刺阶段。隔离前,李胜军刚刚取得技术突破。隔离期间他带着团队核心成员朱振山、任芳、常凯等人,对该关键技术进行总结和研讨,对出去后的工作进行分解,并与协作单位进行多轮次技术沟通。针对虚实融合采购合同一事,七所所长李博专门组织视频协调会,合同主管任芳在手机中用EXCEL表进行编制,并按节点提交给主管部门。

办公室的工作群中,每天都充斥着工作上的讨论:

“已协调好了评审事宜,请各主管及时跟进成品厂文件资料准备情况。”

“关于设备需求,请趁此时间好好梳理,包括安装位置和接口梳理。”

……解除隔离后,大家迫不及待地往办公室赶,“我要去上班!”“我要加班!”

是啊,有组织真好,有人在背后默默地为大家服务;全室集中隔离,大家在困境中彼此关爱,互相扶持,正如室内苏静博士所说:“没有什么能够打败我们,我们也能够取得任务的胜利。”

没错,带着使命前行,一飞院人的心中是星辰大海,和艰难险阻一起的,是团队的成长突破、技术跨越。

这是夏日里最美的风景。

责任编辑:助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