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航空工业宝成:“攀登18”伴我飞

2022-05-27 16:11 中国航空报 殷书芳

中国航空报讯:“小范,这次‘攀登18’项目由你负责带队完成,这关系到宝成核心产品的生死存亡以及未来在行业的站位,相信你们年轻人一定能拿下这个项目!”领导严肃又饱含深意地对我说。“好!”我脱口而出。现在,回想起三年前接受任务的那一幕幕和我们一起奋斗的时光,仿佛昨日的影像般深深刻在脑海里。

挑大梁的“小年轻”

三年前宝成为客户研制的某型光纤产品随主机在试飞中发现,位置精度误差未达到协议指标要求。宝成迅速成立了“攀登18”项目团队,力争突破技术难题,确保型号研制任务进度稳步推进。与以往的团队不同,“攀登18”项目团队基本上都是各科室的青年人员,年龄最大的三十多岁,年龄最小的是入职才半年的新人。这么重要的项目,竟敢交给一帮“小年轻”去挑大梁?一度,我们曾引来许多不被看好的声音。

面对组织交代的任务,只能进不能退。我迅速理清思路,做了一份项目攻关规划表。根据团队人员的各自专业特长,分派攻克领域,同步进行某型光纤产品的硬件和软件的研制工作。不被看好,并不代表我们真的不行。面对质疑,我们年轻人最不缺的是证明自己行、自己能的勇敢和志气。

人小能量大的算法小妹

热血不是一时的头脑发热,任何挑战都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的。面对没有经验的项目,虽无从下手,但没有什么能阻挡一个好学爱问的团队。通过一次次邀请专家授课、一遍遍头脑风暴的讨论和钻研,我们发现导航算法是解决此困境的“窗户纸”,捅破这层窗户纸就会事倍功半。我们都不是导航算法专业出身,只能从零开始,抓住一切时间学习算法。那段时间,大家自发掀起了一股学算法的热潮。学得最快、用得最好的是最年轻的“算法小妹”,虽然工作才半年,但有跨专业读研背景的她能吃苦、肯钻研、脑子活、上手快,只用了不到一年的学习研究,就将导航算法这块陌生领域掌握了。

记得那时,正是“攀登18”项目的试飞调整关键期,经过大家一年的攻克,产品精度指标越来越接近客户需求。怀孕的“算法小妹”闻到异味会吐、有时水喝多了也会吐,整整5个月的孕吐让她整个人瘦了一圈。宝宝需要她,但工作和团队也需要她。作为核心算法人员,她尽力克服孕期的种种不适,用力调整步伐,完成一个个基础算法的理论解析与公式编排,多轮次反复、迭代,再反复、再迭代,因为她知道这是整个“攀登18”项目成功的灵魂。

爱好钻研电路的于姐

“于姐,你都不逛街吗?怎么又进来了?”看到“攀登18”项目硬件负责人于姐,又一次晚饭后回到工作岗位,调整光纤产品部件电路设计,我调皮地问。“没办法,就这么点爱好!”于姐一如既往地笑着说。于姐是个将工作当作爱好和追求的人,负责多型产品的国产化项目。她的每日工作时长是最多的,同在研发中心的老公有时揶揄地问她:“孩子家长会你开过几次,把公司当家了吧,是不是饭都不知道怎么做了?”

于姐负责此项目的电路设计,以及软硬件的调试、验证,其间会产生多次的不适应病症。她就像位女医生一样,每次都要找病症的原因。一次,正在进行补偿调试实验时,加计数据显示了很多帧不规则的跳动,如一节跳动的“台阶”。大家用两个产品来回连接调试,都没有用。于姐想到模拟信号的处理与地的搭接关系密切,她仔细检查着一个个器件,突然来一句:“把那个拆掉,再装上试试。”经过看似“简单”的操作后,跳动的“台阶”神奇地消失了,让大家头痛的故障就这样被“于医生”解决了。

舍小家、顾大家的兄弟们

系统主任设计师大刘既是我的好搭档,也是我的定心丸,在此项目的软件、逻辑范围起了很好的补台作用。每当我忙得分身乏术,出差或开会的时候,团队里的一切就靠他组织引导、统筹安排。记得有次产品装机试飞完,出现了一个小波折,我们在飞行数据里发现了两次出现异常;检查软件、硬件都没问题,大刘着急得不行,一直反复计算着导航数据,最后发现导航评估的概率计算误差导致,看到数值达标,大家都很开心,毕竟这是奋斗了两年的结果。

星光不问赶路人,在我们近三年的攀登前进中,2021年初该型光纤产品装机试飞顺利通过鉴定,我们成功挑战了难题。在项目攻克中我们也从缺乏经验的新手成长为独当一面的青年专家,从不被看好到刮目相看。这是青年人实力的展示,也是青年人不服输的证明。

责任编辑:助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