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疫”当前,在大飞机人有这么一群可敬可爱的“夫妻档”,他们在不同的地点、以不同的方式奋战在属于自己的“战场”上。或是抗疫前线,或是试飞一线,或是居家办公,或是集中办公,他们坚守着相同的信念,守护着家人,守护着工作,守护着生机与活力。
“蓝白CP”:跨时空“疫”路同行
“你们今天来做核酸的人多吗?”“儿子,老师布置的作业做完没有,快让外公拍给我看看!”,虽然只是手机屏幕里三个小小的画面,却是朱磊最幸福的时光。视频的那头,一位是还在核酸检测采样点值守的妻子,一位是居家学习的儿子。这对“试飞蓝”和“战疫白”的最佳战友,倾小家之力,助家国之事,用他们的勇毅和奉献,诠释着恒久力行的责任与担当。
新年刚过不久,朱磊作为局方委任制造检查代表(DIMR)就受到局方委派,奔赴东营开展C919型号试验目击,以及后续科目的检查工作。作为局方委派的“千里眼”,大飞机事业的“防火墙”,朱磊将使命扛在肩头,做到严格监督试验构型有效性,从数模图纸、工艺规范和有关的设计文件,再到试验件安装及试验设施检查,对整个飞机析毫剖厘,如指诸掌,坚决把好质量关,严守安全关!为了不耽误现场进度,朱磊精细准备、提前熟悉、充分利用航后时间,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检查工作,真正做到了“以一持万,干成拿下”。
朱磊的妻子,是一名光荣的医务人员。单位复工后,主动请缨、义无反顾的冲向疫情防控的第一线,负责单位员工的核酸检测工作。疫情形势严峻后,所在社区核酸检测能力不足,原定的单位核酸检测点对外开放,成为常态化核酸检测采样点,为社区居民提供核酸检测服务。虽然工作量骤增,但她无所畏惧、无怨无悔。特殊期间只能住在单位宿舍,不能回家,还在读一年级的儿子一下子变成了“留守儿童”,只能由外公负责照顾。儿子正是贪玩的年龄,衣食起居外公可以“包办”,但是儿子的“网课”却成为了他俩的“头等难题”。朱磊想到,邻居家的小孩刚好是儿子的同班同学,白天网课期间只好拜托邻居妈妈帮忙监督一起上课,晚上再化身“网课主播”,远程一对一督促儿子复习功课、完成作业,往往儿子睡着了,妻子才忙完。所以三口之家可以同时视频的时光,就变得尤为珍贵。
在坚守中成就伟业,在奉献中绽放青春。虽然两人相隔万里,但是面对目标的赤胆忠心,实现路上的矢志奋斗,战“疫”期间的携手同行,工作之余的互道平安,却是两人最极致的浪漫!
“逆行”下的军人本色
在试飞中心办公室部门助理朱月松的朋友圈里,有这么两条信息,记录着他和同为退役军人的妻子在大“疫”当前为了人民安全和试飞事业“逆行”的故事。
4月8日上午,上海市退役军人志愿服务总队发布招募上海退役军人抗疫社区应急志愿者的公告,二十多个小时后,首批退役军人志愿者医疗队已集结出征,为退“疫”而战。朱月松的妻子汪颖是退役两年、从医19年的肿瘤科博士,在听到“集结号”后主动请战,告别丈夫,并在出发前给父母和儿子留下长信,毅然前往方舱医院工作,与战友始终保持“随时出征”的精神状态、“舍我其谁”的奉献精神,遇到艰巨的任务——“我在”,遇到需要人手充当劳力的时候——“我做”。在采访时,汪博士感慨道,“我要向我的家人们表示感谢,能有这样的选择离不开同为退役军人丈夫朱月松的全力支持。”在妻子奔赴“前线”后,朱月松一边要照顾儿子,安抚父母,另一边更是要时刻保持工作状态,过着忙碌的居家办公日子。但被问起辛苦不辛苦时,他只是笑笑,脸上更多的是骄傲,这也许就是他与妻子之间不用言语的默契。
由于工作需要,4月11日,在朱月松居家办公、独自带娃的第四天,一份《关于申请转移朱月松同志到我单位园区工作的函》递交到了居委会。经居委会同意,朱月松把儿子交给父母,穿上“大白”防护服毅然来到公司园区投入到工作中。从上级疫情防控政策要求的及时传达落实,到园区防疫人员组织,从外部物资的交接领取和园区消杀,到兄弟单位之间的防疫工作沟通协调,他靠前组织,站在一线,更是和一名同事一起穿着浸满汗水的防护服,完成当地援助物资最后“一百米”的搬运工作。由于疫情防控要求,园区内第三方人员紧缺,原有的安保岗位无法按原来人员配置。在试飞中心党委的部署下,防疫组成立了志愿者“自治队”,合理排班,在门卫和监控室各安排一人配合安保人员保障园区安全。朱月松作为组织者和执行者也加入了巡楼和门卫站岗的工作,这也就出现了他朋友圈里仿佛回到军校的这一幕。用他的话说,把疫情防控要求落到实处,全力保障型号任务,一定要守护好我们试飞人的“安全岛”。
退役军人总会说一句话,“征必召,召必回,战必胜”!这也是朱月松和妻子心中所坚持的。不管是奔赴抗疫一线还是奋战在试飞工作岗位,这对夫妻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军人本色!
“分居”异地的党员模范夫妻
有这么一对“线上”夫妻,他们是试飞运行部的王纬秋和航务工程部的胡振江,由于负责的型号任务不同,夫妻俩需要“分居”在不同地点的试飞一线,因为这次上海疫情,更是两个月没有相聚了。他们的工作和生活状态不同,但有着同样的身份——共产党员。
王纬秋是一名签派工程师,也是试飞运行党总支部的组织委员,同时兼任运控党支部书记。她怀揣着为党和人民服务的“初心”,继承了父辈航空报国的使命,成为了一名大飞机人。
3月末以来,王纬秋一边居家办公、一边照顾家人,积极响应号召,加入社区防疫志愿者队伍,化身“大白”,承担起了生活物资发放、抗原试剂分发回收等工作,不仅如此,她还作为负责人牵头组建了宜浩佳园二居委老人关怀志愿服务组,为社区300余位老人和特殊群体提供帮助,同时还担任楼组长负责楼栋居民的管理和服务工作。凭着一片为人民服务的赤忱之心,面对家庭、工作、抗疫的多方考验,她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乐观感恩的心态和细致耐心、一丝不苟的作风奔忙在各个需要她的地方。她会事无巨细地协调好社区老人关爱和楼组工作,为志愿者和邻居送上关心和爱心物资;她会井然有序开展居家办公确保业务工作和支部党建工作的正常推进,及时关注党员职工的困难和思想动态,帮助他们解决难题;她会在忙碌之余兼顾好家中孩子和老人的起居生活和心态调适;她也会在空闲之余跟远在试飞外场的丈夫聊上几句家常;她还会开心地在朋友圈感谢邻居送来的自制鸡蛋仔,分享生活中的点滴美好。温暖都是彼此付出的,正是她热心的付出和善意的传递让更多的人感受到温暖,让上海的抗“疫”更加有温度。
而在距离上海3000余公里外的古城——敦煌,王纬秋的丈夫胡振江正在忙碌而有序地开展外场试飞任务。胡振江是航务工程部的一名航务工程师,承担着保障试飞任务的重要职责,同时还兼任航管与场站党支部书记。
外场工作没有固定的工作时间,一切以型号任务计划为准,胡振江作为一名基层支部书记需要及时开展支部党建工作,配合落实中心各项防疫要求,做好所辖40余人的人员信息搜集和上报,空余时间少之又少,这也让夫妻俩能固定联系的时间更少。当提及上海家人的时候,他语气有所停顿。这短暂的停顿里包含了对家人的担心,不能陪伴在旁的愧疚,更多是对妻子的心疼。但他马上缓过神来,坚定地说,“我们都在被需要的地方做着自己该做的事情,虽然不能团聚,但我们互相理解,彼此鼓劲,内心都充满了力量。同时,我很感谢组织、政府和中心对我家人的一次次物资补给,解决了我的后顾之忧,让我能安心坚守在试飞一线。”
▲ 胡振江(右一)在外场一线
在谈及目前的工作和生活状态时,这对试飞夫妻都表示出“共产党员就要冲在一线”。也正是这份信念,让他们在被需要的时候坚定地奋斗在防疫一线和试飞现场,闪耀着大飞机人的党员光芒!
全员齐上阵的“一家亲”
在安全质量适航部项目安全适航室的线上会议室里,有时会出现一个特殊的“小员工”。这个“小员工”的年龄只有几个月,安静地挂在爸爸的胸前。这个特殊的“小员工”是安全质量适航部夏晓明的孩子。
面对严峻的疫情,大飞机人自3月底开始居家办公,解锁了很多高效、便捷和“神奇”的居家办公方式。
夏晓明抱娃办公就是其中一种特殊但有效的模式。夏晓明妻子在居委会工作,疫情期间与夏晓明的办公方式截然不同,她在疫情管控前期就全身心投入到忙碌的抗疫中,跟居委会的同事们冲在疫情防控一线,一人掰成几人用,每天都忙得焦头烂额。照顾家里不到一岁小宝宝的重担就落在了奶爸夏晓明的身上,也对这位“新晋奶爸”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他一边要照顾宝宝和做好家里的日常事务,一边还要居家办公,确保试飞工作中自己的任务按期保质完成。办法总比问题多。夏晓明想到一个妙招,将宝宝挂在怀前,不时得还轻晃着身体安慰宝宝,工作带娃两不误。一个身高体壮的大男人怀抱着一个小小的软萌的宝宝坐在电脑前敲打键盘,这一画面的“反差萌”和“温馨感”十足,而这位夏爸爸也完成了从“新晋奶爸”到“全能奶爸”的快速成长。
4月13日,面对工作任务的需求和团队的召唤,夏晓明又放下怀中的孩子,轻装简行,在雨夜中奔赴园区开展集中办公。就在夫妻俩为难的时候,父母们及时赶来担起来照顾宝宝的重任,并说道,“孩子们在工作需要他们的时候挺身而出是应该的,为他们骄傲。我们能做的就是全力支持,为他们解决后顾之忧。这让我们觉得不止是在为这个家庭,也在和他们一起在为这个社会出一份力。”
战“疫”时不我待,坚持就是胜利。在大飞机人中,像这样的“夫妻档”还有很多,不同的岗位,一样的坚持和信念。在时代的洪流里,我们是如此的渺小,然而,努力奋斗的我们也都是不可替代的,每个人的努力都不会被遗忘。疫情必将过去,相信前方不远的“疫”净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