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空报讯:在祖国的南端,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无心风景,将全部的精力投入到科研试飞中。为了保障外场科研试飞,他们拿出了十足的干劲,克服了种种困难。他们就是试飞中心三亚外场试飞团队。西安市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阻隔了回家的路,直到春节前,团队中有些人已经连续在外场长达四个多月,没有人能换班,他们就毅然决然选择原地驻守,共同扛起外场试飞的大旗。他们用最平凡的姿态,在外场演绎出最生动的“试飞精神”。
工作中要争分夺秒
2021年12月的某天,深夜12时,三亚外场的会议室依旧灯火通明,试飞总师童文华和课题组成员正在逐字逐句讨论着报告。这场会议已经进行了9个多小时了,却没有一个人喊累,大家的心里都憋着一股劲,想在节点上交出一份完美的报告。三亚的夜空繁星点点,机房的灯亦是常常亮到很晚。处理数据,撰写报告,下任务单,机房成了“夜猫子的聚集地”。总师助理张华总是劝大家早些休息,但他自己何尝不是时常忙碌到次日凌晨。“宿舍和机房不远,让人总能很快进入工作状态。”飞机所的崔钊说。型号工作时间紧、任务急,每一次的争分夺秒都是为了更好地推进工作。
最远的跨度 最坚定的心
某型机高寒试验试飞任务时间紧迫,当时西安正处于严防严控的阶段,三亚外场试飞团队决定派现场人员前往根河。“外场出差最久的也有三个多月了,无论如何,大家一定要坚持住。”试飞总师屈斌鼓励大家道。为了保障高寒试飞的顺利开展,试飞团队前期已经开展了多次论证,把一切风险都降到最低。三亚和根河,温差将近70摄氏度。但大家的行李中最多只有一件不怎么厚的外套。有着10年党龄的王亚龙主动请缨,来不及添置御寒的服装,他便多准备了几件夏季的薄衣。每每别人问到衣服够不够时,他总是笑笑说:“这些问题都是可以克服的。”这边的试飞科目刚结束,屈斌和王亚龙便迅速赶往根河,在零下30摄氏度的气温里,保障某型机高寒试飞,完成地面试验以及检飞工作。临近春节,在三亚外场,还有一些因型号任务需要、从其他低风险地区不间断赶来的试飞人。
疫情阻隔了回家的路,外场试飞人就把思念描绘在祖国的美好河山上。只要任务有需要,再远的距离,再困难的问题他们也必会克服。
竭力保障科研试飞
顺利开展执行飞行任务前,测试所的吕秋晓、王留全都要拎着沉重的测试设备检查飞机机载设备的状态,为了节约时间,他们用小跑代替走路。外场试飞任务繁重,这样的情景重复了不知多少次。邓永红是某型机试飞团队里的航电师,机上软件升级需要他把关和验证,同事们总是笑称他为“铁打的红哥”。“我不能休息,我也不需要休息。一定要把机上设备的保障工作做到最好。”邓永红说道。与此同时,在三亚直升机试验试飞现场临时党委的领导下,外场两个党支部密切关注人员的思想动态,及时了解他们遇到的实际困难。通过组织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缓解外场人员思想和工作上的诸多压力,多方协调解决了很多外场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充分发挥了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极大地增强了外场试飞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在三亚外场,试飞团队里发生的动人故事讲也讲不完:车辆大队不分白昼黑夜,有求必应,为试飞工作提供了最坚实的后勤保障;有人舍弃午休时间,一整天坚守在外场保障试验试飞的顺利进行……
外场工作尽管充满了复杂和艰辛,但每个外场试飞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凝聚成了试飞的强大保障力量,助力外场科研试飞的顺利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