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空报讯:“人工操作时间显著减少,人员人工成本大大降低;配套效率大幅提升,存储占地面积极大缩减;出入库正确率、配套准确率由原来的90%左右提升至95%以上……”
随着AEOS建设应用逐步深入,中国航发动控所电子部的干部职工渐渐尝到了变革的甜头。
从精益单元建设,到精益单元改善的反复迭代升级,特别是推进电子产品物料数字化管理后,动控所的数字化管理变革之路正逐步走向深入。
探索智能生产带动总装加工单元全面流动
过去,数字电子控制器的整机组装采用“单打独斗”的方式:一名操作者承担所有的装配环节,效率低、时间长,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任务需求。
如何才能在不增加人员的情况下提升产能?
动控所电子部在推进AEOS生产制造体系建设应用过程中,在整机装配环节全新设计了一条全自动回转线,每个操作工位围绕生产线依次排开,输送带自动传输产品部件,保证生产工序有序流动。
实现流动生产,关键在人。“我们积极开展技能人才培养,实现全员具备专业技能资质和总装全流程作业能力,保障了不同工位装配的要求,为生产线再造、产能平衡奠定了基础。”动控所电子部总装单元长盖爱飞深有体会地说。
工艺不断优化,推动各工序循环时间逐渐均衡,生产节拍实现了同频共振,流程工序得到有序运转,大大提升了总装加工单元整体效率。
秉承智能探索、持续迭代的发展思路,动控所电子部将在优化工艺的基础上,持续投入智能化生产设备,采取人机分工模式,让标准的、重复的工序逐渐自动化、程序化,确保总装单元高效、稳定运行。
设备升级更新推进物料存储配套智能发展
以往,动控所电子部在多品种批量散料出入库时效率较低——单人出入库一种电子物料,从收货、核对、登账、库位配置到入库,需要十余分钟,耗时耗力。
“更为关键的是,存储配套占用大面积现场生产作业场地,导致产品生产用场地缺乏拓展余地,无法增添新产线、进一步提升产能。”动控所电子部生产主管蒋顺喜说。
为了解决这个困扰已久的问题,动控所电子部牵头、技改和信息化等部门共同参与,组建了智能物流建设跨部门协同IPT工作团队,从电子控制类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管控需求出发,识别流程质量及效率瓶颈,推进五项改进举措:
——引入并改造自动料仓,对出入库窗格、仓门及WMS(仓储物流管理系统)软件升级,使其具备数据网络传输、开关仓门远程自适应控制等智能管控软硬件能力。
——自主开发ICM(集成控制管理系统)软件,在信息化部门协同下,对自动料仓群实施集成调度,实时显示各料仓存取状态。
——解决物流运输的无人化,研制包含抓取、暂存、运输等功能的智能物料周转机器人。
——在SMS(供应链管理系统)中嵌入在线条码生成和编码系统,使每一种电子元器件物料形成唯一编码,实现可追溯。
——将自动料仓群、智能物料周转机器人、ICM和SMS系统联网,推动电子元器件存储在线管理,实现对电子元器件存取、集件、配送的高精度、高可靠智能控制和调度。
“原来的人工收货、核对、登账、库位配置、出库、查找等过程全部自动化,入库操作员只需登录系统、扫码确认、自动料仓口送取所需物料即可,出入库配套效率和正确率显著提升。”在集成库管系统运行后,动控所采保部库房主管黄超兴奋不已。
此外,现场引入的具备大存储能力的自动料仓群,相比以往的物理料柜存储能力提升了3.3倍,节约生产占地约400余平方米。
流程引入网络探索生产制造过程数字化管控
此前,在电子元器件配套校验过程中,操作员需要在取得元器件出库单和实物的前提下,按出库单物理信息逐条从数百个实物袋中查找,然后核对规格和数量。核对完一种,人工在出库单上勾掉一条。
“这个过程存在两大问题:一是无法确认配套输入文件是否正确;二是逐条查找很耗时,查找一个元器件平均耗时2分钟,一个电子模块部件需要近千个元器件,这意味着一个操作员要持续5小时不间断校核。”动控所电子部生产现场准备工序操作工王瑾说。
如何运用流程工具“解套”?“SMS+MES(制造执行系统)”的网络化集成通讯成为首选路径,将人工校验变成元器件与两张清单自动比对:一是SMS系统按计划生成元器件出库单,出库单与实物一起出库,出库单上印有唯一的条形码,扫描后传递至MES系统;二是在实际生产制造过程中,MES系统根据设计文件生成实际使用的元器件清单。
按照这样的操作路径,操作员在配套过程中,只需要逐个扫描元器件,无需按出库单顺序查找实物,系统将自动解析,校核数量、规格,实时显示结果。
系统运行后,王瑾很欣喜:“若上述两张清单不一致,有问题的元器件信息将根据差异或者缺失显示红色或黄色,只有显示绿色才能通过。”
通过这种方式,电子元器件配套校核效率显著提升,由原来的单台5小时提升至3.5小时,配套校核准确率提升至99%。
AEOS建设是一场“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工程,更需要追求卓越、加速部署。正如动控所电子部部长温铁钝在部门变革动员会上所说的:“我们将以自我批判、自我革命的勇气,以持续变革、持续改进的韧劲,以充满激情的昂扬斗志,持续推进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结合和创新发展,发挥体系为用户价值创造和支撑组织可持续发展的巨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