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航空工业直升机所姜滨:“从他和他的事业中汲取力量”

2022-05-20 15:43 中国航空报 CAN译讯 专栏

中国航空报讯:“这么多年,他每年不止是三分之二时间,甚至是四分之三、五分之四时间不在家。只有前年,因为疫情他才在家连续待了40天,这是结婚20多年以来最长的一次。”

电话里,航空工业直升机所副总师姜滨的爱人李老师的语气略有激动,声调有些提高,但几秒钟后又很快平静下来。他们是高中、大学同班同学,毕业后一起回到景德镇,一个到直升机所,一个在陶瓷大学工作。这么多年里他们在一起的时间不多,相对于求学7年的朝夕相处,离别更像是融于生活中的主题。

今天回来,明天、后天又走了。一走3个月,见不到人影,只在电话视频中互诉相思。好不容易回来了,待不了几天,吃饭时赶紧“拣要紧的家务事”跟他说说,鸡毛蒜皮的“零碎”就自己担下来了。然后,陪他去看年迈的父母。匆匆地,又是离别的背影。

姜滨88岁的老父亲,83岁的老母亲是直升机所的“航一代”,深知科研工作的艰辛,但有时太久没有见面思儿心切,也忍不住问李老师:“姜滨什么时候回来啊?”

“爸,妈,我不知道他什么时候回来,只知道他什么时候走啊……”这是李老师的真心话。她说,他总是一只脚在门内,一只脚在门外,心扑在事业上,盯在那份严肃的责任上。

对于丈夫从事的科研工作,李老师并不懂。她只知道,景德镇南山脚下这片土地上50多年来孕育积淀起来的,是对国家使命的一份庄严承诺与担当。这里的每一个人,都让她感到敬重。作为家属,她也为自己能有幸尽一份力,而感到骄傲。

说到“骄傲”二字时,李老师同样提高了嗓音的分贝,如同她谈到离别。当两种情绪在她心内交织时,因骄傲而承担的愉悦,又常常占了上风。于是她选择调整与改变,选择全心的支持,选择细细观察体会身边这位“若即若离”的爱人。

“他的性格从来都是不张扬,静得下心来。”李老师回忆起两人从相识恋爱到现在,爱人在她心里一直遇事沉稳,碰到困难总能积极思考想办法,有一股持之以恒坚持的毅力。这些年,随着型号工作任务压力的提升,他变得更加“沉稳”,也更加“沉默”,话少了许多。

她记得,这么多年在家时姜滨从不谈工作。但她可以从他的表情和动作中去探知他当天的心境。吃完晚饭,他会独自坐在客厅的沙发上,翻看商网办公平台信息,安静思考……那时,李老师就在一旁默默看着,做着家务事,或是看着书。她独自体会着这安静中的某种张力,以及丈夫承受的不可言传的压力。她仿佛能走入他的内在,看到心潮里那层层叠叠翻滚的海浪。这么多年,当爱人那紧蹙的眉头浮现眼前时,她的心也会跟着收紧、加速跳动。

当然,也有放松的一刻。当手机里响起飞机的“呜呜呜……”声响时,她就知道爱人已处理完工作,稍微轻松地看起了直升机的各种飞行、试验视频。他仍旧在深度学习,涉猎国内外各类前沿技术,为科研工作中的技术难关,寻找更具操作性的解决方案。有时,她觉得那些“呜呜呜”的轰鸣声慢慢变成曼妙的旋律,在耳边回旋。方才紧缩的张力略微松弛下来,她轻轻走了过去,走进他的世界,邀他一起出去散步走走。

这是属于他们之间的节奏,20多年来点点滴滴汇聚成河,也汇聚成一种特别的陪伴、融合和支持。

李老师说,想起爱人的这份事业,想起那殚精竭虑的忙碌,她心里时常自然浮现出来的一句话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任何一个年代,总有一些人要为国家民族的富强兴旺担当奋斗,扛起责任。好比爱人这么多年来在科研工作中的付出,是一份家国赋予的使命,当这种使命与小家庭利益相碰撞时,作为家属的她一直深刻理解与无条件支持,与爱人在这份庄严的事业中共同浸润成长,作为一名党员在精神与格局上也不断升华。

去年,她为学生们讲授了一堂党课,把自己对爱人这份事业的理解融合进去,讲台下很多人禁不住掉下了眼泪。“李老师,我们从没有听谁把自己的经历放进党课中,太感人了。”学生们的反馈,让她再度回想起与爱人这么多年相濡以沫的学习成长,想起爱人从事的直升机事业,骄傲、自豪、庄严神圣的情感再度从心中升起。

同样从姜滨身上获得这种力量的,还有他们的儿子。言传重于身教,忙碌的工作中姜滨和孩子交流的时间不多,但为直升机事业汲汲求索的精神状态对孩子的成长影响至深,从小也立志要成为正直磊落和肩负社会责任的人。

“我们家是航空三代人的汇聚。我公婆是‘航一代’,姜滨是‘航二代’,儿子是‘航三代’。希望他不只是这份事业中的一颗螺丝钉,而是可以更加努力,成为支撑大局的顶梁支柱。”

“年富力强时就多为事业付出奔忙吧,有一天能够稍稍闲下来,再多一些陪伴,想说的话可以慢慢聊。”

责任编辑:助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