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务院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公布最新“科改示范企业”名单,航空工业有四家单位在列:航空工业洪都、航空工业凯天、航空工业成飞、中航光电。
“科改示范行动”是继国企改革“双百行动”“区域性综改试验”后的又一国企改革专项工程,选取改革创新紧迫性较强的国有科技型企业,在切实加强党对国有企业的全面领导、坚决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前提下,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进一步推动深化市场化改革,重点在完善公司治理、市场化选人用人、强化激励约束等方面探索创新、取得突破,打造一批国有科技型企业改革样板和自主创新尖兵,在此基础上复制推广成功经验。
激发人才活力,航空工业洪都
作为科改示范企业,航空工业洪都以建立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为方向,打造创新平台6个,较原有平台数提升75%,显著提升了科技创新活力,助力洪都公司突破了多项科研生产中的瓶颈问题,推动了产业发展。人均科研效率较上一年度提升64%。2021年,预研项目数量增加58.3%,研究经费投入大幅增加,科技创新创效显著加强。与此同时,把提升三项制度改革效能作为“一把手工程”推进,多措并举,激发全员干事创业动力。
1:坚持党管干部和发挥市场机制相统一
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实现全覆盖,“一人一岗一策”设置契约目标,将岗位价值与薪酬挂钩,合理拉开薪酬差距,刚性应用考核结果。
坚持“向下延伸”,构建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动态管理机制,在中层管理人员进一步强化绩效考核,常态化调整不适应发展要求的管理人员。2021年管理人员退出比例为7.06%,较2019年提高了133%。
2:以市场化用工机制提高人力资源效能
大力推进以劳动合同制为主,以劳务派遣、劳务合作、劳务外包等为辅的用工方式,控制用工总量,提高人力资源效能。深化劳务外包工作,640多个仓储配送、保安等辅助性业务岗位实行外包,节省人工成本1000多万/年。劳务派遣引进技能人员423人,劳务合作引进150多名熟练技能人员,人力资源共享用工900余人,有力缓解了员工结构性短缺问题,保障了生产任务顺利完成。
3:探索实施薪酬分配差异化
分层分类调整薪酬策略,提高市场稀缺性手工作业技能岗位薪酬待遇,实施科技成果创新创效专项奖励,探索实施“揭榜挂帅”机制和模拟超额利润分享机制,加大了对科研骨干的激励力度,合理拉开收入差距,最大限度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洪都公司坚持共建共享,突出价值创造,探索实施岗位分红、超额利润和股权激励,深化职工帮扶机制,员工幸福感、获得感不断提升,航空报国的热情更加高涨。
航空工业凯天
航空工业凯天以“科改示范行动”为契机,坚持人才为创新根基,推动“三能”机制落地,激发人才价值创造力,持续打造良好人才生态。
1:“能上能下”激活“关键少数”
凯天接棒“一流集团”和“一流军队”建设,按照规划蓝图进行机构调整,实施全员揭榜挂帅竞聘上岗,两级管理者层层衔接,均签订经营业绩和任期业绩责任书,建立“能上能下”的依据;设置差异化考核指标,结果与岗位、薪酬“双挂钩”,职位簇内薪酬差超5倍,退出比例达到18%,强化“上下”的刚性。
开展“墩苗计划”,在管理维度设置助理,纳入干部培养体系;在技术维度设置专业/工艺副总师,通过“赛场选马”选拔优秀青年进入专家序列,近三年通过公开竞聘,30余名优秀青年骨干走上领导岗位,专家队伍中40岁以下占比达到59%,进一步畅通“上下”通道。
2:“能增能减”激发“价值创造”
激励向创造价值的奋斗者倾斜,让付出必有回报。
坚持“有效益才有收益”,契合部门效益增长,建立“控好存量、做大增量”的内部工资总额分配机制,鼓励部门开源创效,以薪酬包激发组织战斗力。
坚持“有贡献才有收入”,契合岗位贡献差异建立增量价值创造激励机制,市场人员实施销售业绩提成、专业领军人才实施任期年薪激励、青年专业人才实施协议工资……充分激发人才价值创造力。
坚持“命运与共”,契合企业长远发展,构建灵活多样的中长期激励“工具包”,对研发人员实施项目收益分成,对核心员工实施岗位分红和员工持股,打造可持续发展力。
3:“能进能出”激出“一盘活水”
根据发展规划和专业架构下的技术清单,盘点建立“人才地图”,精准人才配置和结构优化,为人才“进出”定位导航。探索人才引进“新模式”,深耕校园、社会招聘,用好猎头精准推荐,创新柔性引才机制,加速领军科技人才和高素质人才聚集,蓄足发展势能,人才“进入”更加精准,2021年科技人才占比47%。
打出退出“组合拳”,突出产业升级和人效提升牵引下的“优胜劣汰”,对一般管理人员实行定员定编和竞聘上岗,对技能和辅助人员进行转型赋能,对低效岗位进行社会化转移,人员“退出”更加有序规范,2021年市场化退出率达到4.46%。
激活组织文化,航空工业成飞
作为科创示范企业,航空工业成飞以建设技术领先、管理卓越的世界一流创新型航空产业集团为目标,以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为抓手,聚焦主业,全面创新,强核固本,着力提升企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打造领先创新体系,构建稳定健壮的航空产业生态链,将创新力转化为战斗力,奋力跑出体制机制和科技创新的加速度。
1:“文”与“武”结合,上好创新的文化课和思维课
以“文”化人,编制《创新行动指南》,以“理念+诠释+案例”的形式,统一公司创新实践中的价值理念,弘扬科学家精神,传承工程师文化。
以“武”会友,摆擂搭台,以“赋能提升-创新驱动-成果分享”为脉络,举办先进制造技术与装备国际论坛、青年博士论坛,召开技术创新例会,展示科技创新成果,建立博士咨询机制,聚智聚力、树立标杆、比学赶超,提升科技人员自主创新的荣誉感和获得感,营造浓烈创新氛围。
2:聚焦主责主业,强化“小核心”能力建设
聚焦航空主业,开展强核、固本、强基工作,公司90%以上的条件建设投资,用于强化研发设计、总装、系统集成、试验试飞及售后支持等核心能力;调整人才布局,在产品能力自主、技术能力提升、前沿技术探索、制造装备自研方面,集中优势人才资源突破瓶颈、补强短板,2021年公司核心能力人员相比2018年增加34%;强化数智能力、数字化协同研制能力建设,打造构建行业领先的新一代协同研制和保障体系能力。聚焦产品生产效率提升,基于精益理念,按专业能力重组内部零部件、装配、交付和物流等生产单元,形成基于“强核”的组织体系。
3:扩大开放融合,聚力“大协作”集群发展
创建“1+1+N”(政府+龙头企业+配套企业)融合发展模式,利用社会资本开展生产能力建设,撬动社会资本和地方政府共同打造集群化航空产业园。通过产业发展需求牵引遴选专业制造能力对口的战略供应商入园承揽配套业务;通过提供专业技术支持和“分层分级”培训,快速赋能入园企业;健全“全流程”供应商管控机制和“盯监导”派驻供应商代表机制,构建起入园企业的强供应链管理模式,形成稳定、规模化的航空零部件供应能力。
成飞坚持锐意改革创新,加快转型升级,全面提升自主创新力、产品竞争力、产业链控制力和行业引领力,向领先发展、高质量发展之路稳步迈进。
中航光电
作为一家专注于连接的科技型企业,中航光电较早实现市场化改制。近年来,按照高质量发展和进一步推动深化市场化改革的要求,中航光电党委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与现代企业治理相融合,强化对科技创新的治理机制支撑,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打造成富有特色和价值创造能力的现代企业治理体制。
1:加强党的领导与公司治理有机统一
公司党委认真贯彻全国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精神,立足发展实际,围绕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实现了党建进章程,明确党委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法定地位。公司党委严格落实“双向进入,交叉任职”有关要求,形成了党委会与董事会、经理层交叉任职的模式和机制设计。建立股东大会、党委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四会一层”治理架构,明确各治理主体权责边界。
2:党委把关定向与董事会、经理层科学决策相协调
通过梳理明确党委前置研究清单、决策清单、“三重一大”决策清单,确定党委前置讨论事项和决策事项,形成清晰规范的决策体系机制。
结合上市公司特点,坚持以董事会为核心开展顶层设计,充分发挥董事会决策作用,完善了以公司章程为主的“1+N”套制度体系。为进一步厘清职责边界,明确了董事会“定战略、作决策、防风险”和经理层“谋经营、抓落实、强管理”的不同职责定位。同时,还通过健全授权管理制度及定期和重大事项报告制度,促进各治理主体依法合规行权履职,保障规范高效运行。
3:改革越是向纵深发展,越需要加倍努力、扎实进取
中航光电不断以奋进的姿态,啃“硬骨头”、蹚“深水区”。作为行业领军企业,公司发挥领头羊作用,引领行业创新发展,促进稳定就业,带动供应链协作配套资源发展,形成产业化规模效应,有效放大国有资本功能。
公司还积极发挥创新主体作用,突破并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构建集团化的产业发展格局,产业影响力不断增强。从2002年公司改制到2021年底,国有资本控股投资增值925.9倍,实现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背靠历史的经验总结展望未来的无限可能,在“十四五”开局,这一重要阶段,航空工业将持续深耕,科技创新与高质量发展改革在路上,行动正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