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奶奶的大蒲扇

2022-04-01 15:48 中国航空报 邱玲珊

窗外阴雨绵绵,灰蒙蒙的天空藏满了默默的思绪。奶奶走后的第1225天,想她。逐渐陷入过往记忆的泥淖中,思念如蚂蚁,一点一点地吞噬着干涩的眼球,直至泪水扑簌簌地往下落。

一直觉得奶奶的名字很是复古很有大上海风情,“来香”,听来总有一种沁人心脾的芬芳。记忆中的奶奶,就是一个温和慈祥的老太太,酷暑的夜晚,她就坐在庭院中的桂花树下,摇曳着她的大蒲扇。我们三兄妹,都会争相搬来小竹椅,坐在奶奶旁边,听奶奶讲述抗美援朝的故事。“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也是奶奶最喜欢哼的歌曲。奶奶虽然没有经历过抗美援朝,但每每讲起这些故事,总是绘声绘色。讲完故事,奶奶总是很感慨:我从来没有想过能顿顿吃上饱饭,得感谢政府。

奶奶的大蒲扇跟了她差不多半辈子,她特别节省,即使有了电风扇和空调,她依旧喜欢摇着大蒲扇。她说,开电风扇和空调多费钱啊,吹多了也头晕。手柄和蒲扇的经络处都是满满的包浆,蒲扇上的每一根经络都写满了奶奶的故事。

奶奶出生于1928年的中秋节,一生很平凡也很伟大。一个普普通通的老太太,没有建立多大的功勋业绩,但是为了过好自己的小日子却从未放弃努力,即使在极度贫困的情况下,仍旧坚持拉扯7个子女长大。

奶奶摇曳着大蒲扇,蒲扇流出来似冬天般刺骨的风。奶奶在很小的时候,她的妈妈因为难产离开了。奶奶是广东汕头人,家中有2个哥哥,1个姐姐,1个弟弟。因为广州起义,炮火从她出生便从未停止。床底就是奶奶求生的秘密法宝,只要听到轰炸机盘旋的声音,她就躲在床底下,生命在战争面前显得苍白无力。奶奶说她见过别人被炸死,也见过别人饿死。后来不知从哪儿听说“江西有饭吃”,她便随着一群人搭车、步行到江西,从此便离开了那个生活了十几年的战乱地。走之前,也未与哥哥姐姐们告别。她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回来,能不能活下来。

奶奶被迫离开广东后,来到了江西寻乌,在19岁的时候,嫁给了爷爷,从此开启了另一段人生。爷爷和奶奶刚结婚时,条件很艰苦,住在一个破旧的小房子里,那里阴湿寒冷,奶奶生的头两个孩子不幸折损。老人们都说那个房子“阴邪”之气很重,奶奶在极度悲伤之后,决定卖掉那个小房子和家里唯一一头猪,换了马蹄岗的一栋房子。

奶奶继续摇曳着大蒲扇,蒲扇流出来似春天般和煦的风。换了房子之后,奶奶心情好了很多,她的孩子们相继健康出生长大。爷爷是在剃头店上班的,计划经济的年代,剃头店也是属于国营单位。每个月会有粮票、布票、糖票的补贴,爷爷奶奶勒紧裤腰过日子也能勉强支撑下去。即使在三年困难时期,奶奶仍旧会想到各种办法帮孩子填饱肚子。她用爷爷的糖票换了几斤稻谷,拿着小石头小心翼翼地舂米,为的是给孩子们做一口美味的米糕。奶奶自小在海边长大,游泳也是一流。有一次家里发大水,桥已冲塌,奶奶在生产队干活,为了能赶得上给孩子喂奶,奶奶愣是游过了那条涨水的河。

奶奶很骄傲,她说,那会儿她还是生产队的妇女主任,每次赚工分都能在生产队排上“头名”。奶奶为了多赚一点钱补贴家里,在完成生产队任务的同时还承包了生产队的菜地。在爷爷奶奶的共同努力下,老邱家的小日子慢慢变好了。

爷爷奶奶走后,老宅便无人居住了,但是除夕的祭祖仪式仍会举行,每一个步骤都会按照爷爷生前的做法认真完成。爸爸说,爷爷奶奶最喜欢热闹。今年回到寻乌,我便带着爷爷奶奶曾孙辈的孩子们在老宅开了一场老邱家的“春晚”,老宅的小阁楼上挂满了长的短的、红的绿的等各式各样的气球和彩带。风吹气球和彩带呼啦啦地响,一如奶奶的大蒲扇带来的那阵凉爽舒适的风。

责任编辑:intern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