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主办的2021中国企业改革发展峰会暨成果发布会在京召开,中国商飞上飞公司申报的改革成果《推动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的新模式——零号车间成立的探索、成效与展望》,从534项申报成果中脱颖而出,荣获“2021中国企业改革发展优秀成果”二等奖。
一个刚满1岁的新生部门,凭着在科技创新领域的敢打敢拼,用实践探索赢得了荣誉!
有人说,零号车间的科研团队像一匹脱缰的野马,在创新的条件下驰骋,他们是如何做的?一起来看看!GO!
搞科研最担心什么?
▲ 事务负担重,填报表、走审批、跑流程,一环接着一环。
▲ 工作受限多,变更技术路线,调整计划等繁琐评审。
▲ 资源冲突,是选择主业任务还是把资源让给科研?
▲ 激励制度不完善,科研课题申报时间久,错过研究时机。
或许不少企业都有着这样的“痛”,上飞公司零号车间的探索之路,就是抓住了一个“破” 字,着力破除这些制约企业创新驱动发展的机制瓶颈,完善创新管理体系,优化公司创新生态,激发创新主体活力,增强创新策源能力,以改革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
技术创新和验证平台
“我们瞄准策源新思想、搭建新平台、验证新技术、产出新装备,发挥这一平台科技创新‘加速器’和‘粘合剂’作用,就是要补全技术从研发阶段转向产业化集成应用阶段的空白,为商用飞机制造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零号车间科研团队
那他们是怎么做的呢?
组队伍
通过机构设置,建成一支涵盖研发、工艺实现、运营保障一体的专业团队,并集合公司各方面优势,使项目运营速度更快、成本更低,形成面向问题的系统解决方案。
综合管理:专人专岗集中负责事务性工作,为科研人员最大程度减负。
研究开发:集合各专业领域专业过硬、科研能力强的人才,支撑项目顺利进行。
技术实现:专业工艺操作团队,打造能力建设,专攻科研成果转化。
激活力
通过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人、财、物自主支配权,以“放管服”、清单式授权、“财务单列”、项目包干等多种灵活方式,打造适合型号科研的生态环境。
探索创新成果收益分享机制,争取专项资金,支持具有型号应用前景的实用技术进行转化,激发自主创新动力。
建通道
公司内部:在相关生产部门产能中预留相应工时,设立定期反馈机制,满足科研需求,探索科研协作市场化机制。
公司外部:构建科研生产外协绿色通道,签订框架合同,开展工艺评估,满足快速试制迭代需求。
提能力
进行条件能力建设,以服务于科研项目产品快速试制迭代为目的,减少对型号生产资源的占用,降低外协比例。
对科技的想象、对未来的好奇,加速了新技术与制造业的融合创新,而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攻坚之年的这次机制探索,也为上飞公司技术提升和转型发展带来了强劲动力,正不断释放着改革创新红利。
心怀梦想、自立自强,立志为大飞机事业开创出更加美好的未来!加油!永远向前奔跑的大飞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