勠力同心谋发展,真抓实干开新局。2021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总结2021年经济工作,定调中国经济发展大计,明确2022年重点任务,会议精神引发中国航发广大干部职工热议。大家表示,将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毫不动摇谋主业、步调一致向前进,以实际行动推动航空发动机事业高质量发展。
坚持聚焦主业、抓好重点任务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2022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强调“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我们都要坚定不移做好自己的事情”,无比坚定的战略定力、与时俱进的思想伟力,在集团广大干部职工中凝聚起砥砺奋进的磅礴力量。
在中国航发商发、黎阳、南方、西控、红林、中传等单位,学习领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让干部职工倍感振奋。大家表示,集团成立五年来,研制步伐加快了、生产交付及时了、服务保障到位了、产品可靠性提升了、工作作风转变了,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新征程上,要把学习贯彻会议精神与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航空发动机事业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结合起来,坚持聚焦主业,保持战略定力,战胜各种挑战,心无旁骛干好航空发动机。
在中国航发贵阳所型号研制一线,科研人员专注科研攻关,紧张忙碌。进入决战全年任务的关键时刻,他们始终驻守一线,以高标准完成各项工作,年度目标完成在望。“以钉钉子精神完成各项任务,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奋勇前进,真正跑出航空发动机自主研制的加速度”,他们说。
面对全面加速、全面提质增效的新任务,中国航发航材院产品计划部彭睿高标准制定2022年发展计划,“建设航空材料生产服务保障平台、扩大市场开拓、加快AEOS体系建设,促进航空材料优质高效交付,为集团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航空发动机事业正处在爬坡过坎、滚石上山的关键阶段,我们要坚持在聚焦主业上下硬功夫、苦功夫,通过管理提升、技术升级、人才建设、质量改善等各项工作,加快航空发动机自主研制,在‘铸心’征程上交出优异答卷,在新征程上贡献航发力量。”中国航发西航党务工作者杨霄说。
坚持科技创新、加快自主研制
战略科技力量的影响力和支撑力,直接关系到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国家安全的“压舱石”。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擘画“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完善优化科技创新生态”等“路线图”,激发了集团科技工作者的创新创造热情,为新时代航空发动机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学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中国航发动力所科研人员莫妲感触很深,“科技创新是我国近年来经济增长的重要发力点,作为航空发动机战线的科技工作者,我将坚持创新理论研究,探索前沿领域,深耕先进发动机燃烧排放技术,助力加快‘双碳’目标实现,为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做出应有贡献。”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中央企业要冲在前、勇担当。”中国航发动研所科研人员李坚说,“集团作为国家航空发动机战略产业链的‘链长’,不仅要研制高性能发动机,更要承担起培育产业体系、辐射带动整个高端动力装备产业链发展的责任,要以AEOS建设为依托打通航空发动机研制全流程,以体系赋能航空动力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今年以来,中国航发长春控制加大科研攻关力度、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在“生命工程”攻坚战中彰显科技力量。面对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任务,他们将积极与科研院所对接,努力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将创新力转化为生产力,推动航空发动机研制能力加快提升。
完善优化科技创新生态,中国航发长江将充分利用好中国航发密封工程技术创新中心、特种密封湖南省重点实验室两个平台,坚持自主创新,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持续提升价值创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坚持系统思维、科学谋划工作
盘点2021年,成绩来之不易,展望2022年,挑战机遇并存。集团广大干部职工纷纷表示,将胸怀“国之大者”,把握好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坚持系统思维,科学谋划各项工作,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应对风险挑战的管理实践,增进了对发展规律的认识。中国航发涡轮院、哈轴的财务管理人员纷纷为做好明年工作出谋划策——聚焦高质量发展主题,提升全面预算管理,持续深入推进成本工程,加强 “两金”管控,强化供应链金融服务工作,推动航空发动机研制全价值链实现提质增效。
受前不久的疫情影响,中国航发成发出现了供应商生产组织配套困难。他们一方面成立供应保障团队,统筹整合利用各方面资源,增强资源供应保障能力;另一方面积极培育战略供应商,通过优势互补,推进完整、可靠、安全、可持续的产业链供应链建设。
临近年关,中国航发黎明综合计划部刘雨山正忙着筹划明年工作。扭住“稳”的关键点,找准“进”的切入口,他勾勒出2022年工作路线图——加快实施数字化提升和AEOS建设,推进营销、计划和科研生产的有机融合,实现生产均衡、管理精细、质量提升。
在今年集团青年创新大赛 “百团大战”中,中国航发东安工艺员孙境尧的创新项目破解了产品外观质量管理难题,受到广泛好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谋划时统揽大局、操作中细致精当”等工作要求,让他对质量工作有了更深理解,“细节决定成败,只有对每个零件、每个环节‘锱铢必较’,才能推动‘一次把事情做对’,不断提升航空发动机研制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