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31日晚,一架南航的班机缓缓降落在某国机场,一个身着防护服的身影缓缓随着人群走下飞机,坚定而从容地走向核酸检测柜台。她叫朱铮,是航空工业航宇总体技术研发部翻译室主任,作为一名英语翻译,她将与队长一起执行此次数据测量采集任务。这次任务虽然计划周期不长,却因为严重的疫情和紧张的国际形势变得愈加艰巨、意义非凡,她深深意识到:这又是一场硬仗。而此刻的她心里只有一个信念:千难万险,一往无前。
战酷暑 恪尽职守显担当
阳光烘烤下,当地气温一直在43℃上下徘徊,最热的一天甚至达到了53℃。室外环境似炭火盆,如蒸笼,炽热的阳光只要轻轻一晒,皮肤可能就会蜕皮。工作间空调时不时断电,热浪随时都会蜂拥而入。即便工作条件非常艰苦,客户仍然期望工作组尽可能更多地测量采集数据,以期提供更多的数据支持,为后续某型产品的出口列装提供可靠依据。为圆满完成翻译和带教任务,朱铮用最短的时间了解了设备使用和测量方法,利用自己丰富的经验积极向队长提出了工作改进意见。她凭着扎实的英语功底与客户对答如流,并在测量采集中随时对他们加以必要的提醒和提示,大幅提高了测量效率。在带教过程中,她俨然作为半个导师,帮助队长检查测量结果,提示注意测量细节,保证了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为了配合客户的时间安排,朱铮同团队其他成员一样,始终处于随时待命状态,工作不分昼夜,随叫随到。为了不耽误飞行员的宝贵时间,又保证任务能够如期完成,他们经常在接近晚饭时间才能吃上午饭。最终,在原定的两周时间内,工作团队完成了一百多份数据测量,超出了原计划测量数据,不仅圆满地完成了任务,为后续的产品研制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更赢得了客户的赞誉和敬意。
重防护 漫漫归途多险阻
国外不断上升的新冠确诊和死亡病例、触目惊心的数字每天都在更新。尽管每天警车开道押尾,班车上配备持枪警卫且沿途戒严,工作团队仍无法完全阻断恐怖袭击的危险。为了防止意外发生,每天上班的班车都会进行炸弹检测,而防恐演习,也成了防疫之外的一项重要工作。危险重重,朱铮也曾感到害怕,但她明白自己肩上的责任更加重大,而她的信念中也只有“义无反顾”这四个字。
想要顺利完成任务返回祖国,首先要做好自身防护。无论是在航站楼还是在工作地点,中航技人员都要反复叮嘱工作团队成员一定要重视和做好自身防护。因此,不论在工作还是日常生活中,朱铮都时时刻刻绷紧防疫这根弦。她时刻提醒自己:除了独处,口罩是不能摘的。直到工作结束,客户方都无人识得她的“庐山真面目”。由于频繁使用酒精免洗洗手液,朱铮的双手经常蜕皮;由于长时间戴着口罩工作,艰苦的工作环境让朱铮时常感到闷热和不适,而她接触的客户来自全国各地,又经常不按要求戴口罩,是否携带病毒或是无症状感染者也未可知。每每此时,朱铮都用“作为党员和班组长,在重任面前理应冲锋在前”这句话来自勉,直至任务圆满完成。
尽管朱铮做足了各种防护,为踏上归途做出了最大努力,但各种意外仍然接踵而至:原本预定的航班熔断、疫情的蔓延经常使得机票一票难求……回家,这个再普通不过的愿望,一度成了朱铮的一种奢望。在得知机票被取消,回国有可能会延误三个月时,朱铮愣住了,但很快就接受了这个现实,理解并服从国家的疫情防控大局。
翻译室承担着航宇科研外贸出口产品的推介、供货、售后保障、对外培训交流及外国专家的引进等各项繁重的工作任务,是企业开展对外科研、贸易、培训、交流的桥梁和窗口。“行程推迟了,但工作不能耽误!”在等待回国的日子里,朱铮通过各种通信工具与国内保持联系,及时安排布置室内工作,为回到岗位尽快恢复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中航技的全力协调下,经过20多次的鼻拭子、10多次咽拭子的核酸检测以及10次抽血抗体检测后,朱铮终于得以在7月中旬坐上了回国的班机。而今,结束隔离、重返工作岗位的她正继续带领着团队奋勇前进,迎接着一个又一个挑战,为航空救生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