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29日,星期日。
美军的无人机在距离阿富汗喀布尔哈米德·卡尔扎伊国际机场约4英里处发起了一场空中打击。由无人机发射的导弹精准命中了人口稠密的住宅区内的一辆白色丰田轿车。这是美国在阿富汗长达20年的战事中发射的最后一枚导弹。
对此,美国军方表示,这次“正义打击”的前提是,经过了数小时监视后,美军认定该车中装有来自“伊斯兰国”的炸弹,将对喀布尔机场的美军构成迫在眉睫的威胁。
美国中央司令部发布的声明表示,最初表示没有迹象表明有任何平民伤亡……但随后,声明就调整了说辞。
不过,这次“正义一击”很快就被包括《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在内的美国多家媒体和Just Security等智库的多方调查“打脸”:
从多个渠道获得的证据表示,此次无人机所认定的“炸弹”实际只是装满水的蓝色塑料水桶,车主正准备将水拉回停水的家中。而车主的身份也不一般:过去14年来,车主一直在一家注册地为美国加州的NGO援助组织工作。
而这场无人机打击造成了至少10名平民丧生,其中包括7名儿童。
调查还显示,美国中央司令部在声明中所曾经强调的“车辆发生了二次爆炸(证明车内有爆炸物)”更是子虚乌有。
在空调房中,开始杀人 美无人机飞行员的“舒适”生活
不过对美军方来说,上述的最后一击究竟是否“正义”,这个问题本身已经无关紧要。
毕竟这一次,美国军方真正得以从阿富汗这一“泥潭”抽身而去,终于为这场20年的战争花上了句号。
与此同时,与阿富汗相关的“战地日记”、反思性文章也开始在美国媒体上多了起来。
譬如,《华盛顿邮报》就刊登了一篇伊恩·卡梅伦(Ian Cameron)的回忆性文章,讲述作者于2018至2019年间在阿富汗南部赫尔曼德的无人机作战中心服役的情况。
与人们印象里诸多刻画战争场面的电影截然不同,伊恩·卡梅伦的这篇“战地日记”里,没有炮声,闻不到硝烟、没有迎面飞来的子弹和RPG,更没有行军途中的惴惴不安,以及时刻可能轰然而响的路边炸弹…… 他在无人机作战中心的服役生活,近乎于普通上班族的“朝八晚四”。
每天早晨,伊恩·卡梅伦从装有空调的集装箱房中醒来,洗完热水澡、刮完胡子后,他会步行几十米到自助餐厅吃完鸡蛋、培根和麦片早餐,而后穿过一条两边摆着移动厕所、尘土飞扬的小路,到达行动指挥中心,先煮上一壶咖啡,然后在早8点准点接班。
到了下午4点,“下班”的伊恩·卡梅伦会回到房间,换上运动服去健身房,再冲个热水澡。他的晚餐是印度厨师已经准备好的炸牛排,或煮熟的鲑鱼片和卷心莴苣沙拉,同时可以坐在大屏电视前安心吃饭。
饭后回到房间后,他会与远在美国的女朋友打电话,然后看书、上床睡觉……第二天醒来,再开始这样的一天。
在这样平稳的生活中,只有一个“暗露杀机”的细节会提醒读者,这位作者可是身在阿富汗战场:
伊恩·卡梅伦与同事在每天每天交班中必须讨论的一个话题是今天进行了多少次袭击、杀死了多少人、击伤了多少人、目前无人机在哪个区域执行任务、哪里可能有塔利班武装出没(并有开火的可能)……
据伊恩·卡梅伦回忆,在这9个月中,他共指挥了250多次无人机空中打击,造成304名塔利班成员丧生、54人受伤。
卡梅伦在文章中表示,在对目标的打击中,如果任务成功完成、且没有造成平民伤亡,他就会“心安”很多,而控制室内的气氛也会轻松了许多。但他也曾造成过平民伤亡:当时一辆摩托车驾进了目标区,当爆炸后的浓烟散去后,他发现屏幕上出现了一具小小的尸体——那是一个孩子。
卡梅伦表示,这次“误伤”让他内心饱受煎熬,并生了场大病。他承担了相关的批评,但这并没有改变他的日常工作——第二天他醒来,依然会重复昨日的工作。
在阿富汗战场上,无人机也常凭借长航时的优势来执行监视侦察任务。在锁定目标后,有时会呼叫A-10攻击机、“阿帕奇”武装直升机等来进行攻击。
无人机攻击“规则更宽松” 穿战术背心、使用对讲机≈挨炸?
虽然伊恩·卡梅伦饱受内心的折磨,但毕竟他还能继续生活。但那些倒在空袭中的阿富汗平民却再也看不到第二天的阳光了。
Connecting Vets网站这篇来自无人机飞行员的自白报道中,还发布了相关无人机视角下的目标监控、锁定、打击、事后的视频画面。视频开头就提示了内含血腥暴力、选择观看。
而近期,美国无人机飞行员更是通过Connecting Vets网站的采访,坦陈阿富汗战场上的无人机攻击正在经历着“更宽松的规则,多的平民死亡”……
去年12月的早读文章中,我们就曾对这一问题有所关注,而今日美国无人机飞行员的现身说法,则近一步补充了更多细节:
“更宽松的规则”,是由于此前面对“伊斯兰国”的威胁、以及此前在多哈谈判期间美国方面需要对塔利班施压等外部大背景下,美国军方将无人机攻击的权限下放了,从战场地面控制站决定发起攻击的条件也更为宽泛了——
据这些无人机飞行员的自述,如果发现地面上的阿富汗人穿着战术背心,战术背心中就可能塞着AK-47的弹夹,这就基本满足了开火条件。
另一个攻击条件则是大功率双向对讲机:虽然多年来阿富汗赫尔曼德省塔利班的手机信号塔已经多被摧毁,当地人基本依靠对讲机通信,但如果一名阿富汗人在树下或河边操作着大功率的双向对讲机,那么就有可能招至一枚“海尔法”……
是真反恐还是潘多拉之盒?人权只存在于被定义的“文明”之中
正如一些评论所指出的:所谓的“全球反恐战争”本质是一种后殖民主义的叙事;而在阿富汗20年战争中的所谓“人权”,也仅仅存在于所谓的“文明社会”之中。
以大量反思性文章的视角来看,这场20年战争美国不只是花掉了万亿美元,更输掉了美国自诩“文明社会”的道德与“人权”。
有文章称,阿富汗战场上无人机新武器的“滥用”,打开了又一个人性的“潘多拉之盒”。 这种通过电脑屏幕进行的杀戮正在潜移默化中“异化”着无人机飞行员的心理。
“当一个人直视对手的眼睛时,就会知道他是年轻的还是年老的,是害怕还是愤怒。离对手越近,他就越不可能‘漠视’自己的人性,内心对杀戮的抵触感就越强烈”,而无人机攻击这样的远距离杀戮,则抹杀了这种“面对面斗争”对人性的撕扯。
其次,对于伊恩·卡梅伦这样的无人机飞行员来说,远距离执行无人机攻击任务毫无危险可言,只需动动手指就可以杀人于无形;而透过屏幕的杀戮,也恍惚令人觉得这不过是一场“虚拟的杀人游戏”……
更甚至,为了将打击目标“非人化”,无人机攻击还催生出了一系列冰冷刺骨乃至麻木不仁的术语行话——
比如,“喷射者”(squirter)用来代指因惧怕无人机袭击而奔逃的人;而“虫子地图”(bugsplat)则代表着一次成功的攻击,取意自攻击后尸体在眼前的屏幕上就像被压扁的虫子……
不忘曾经烽烟起,心中长鸣警钟声! 今日是九·一八事件九十周年!和平来之不易,吾辈自强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