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国庆档都是各大影视公司跑马圈地的重要档期之一,而今年的整体票房却都不尽如人意,其中和缺乏爆款不无关系。艺恩数据显示,截至10月7日,国庆档7天累计生产近21.7亿元票房,同比去年下跌20%, 总人次超6150万, 同比下降23%, 同时,档期内影片供应量、影片票房、影片评分等各项指标也为近年新低, 与此前业内预期落差明显。复盘国庆档,票房不佳有以下三点原因:
首先,伴随着近几年中国电影市场的繁荣与饱和,受众的观影品位和审美素质也在不断提升,高品质的影片内容成为真正能够撬动票房市场的不二法宝,而今年国庆档爆款的缺失直接导致票房触礁。
今年国庆档共有十余部影片亮相, 其中最受关注的有犯罪动作片《无双》、张艺谋执导古装片《影》、开心麻花新作《李茶的姑妈》、包贝尔导演处女作《胖子行动队》,但是欠缺超过10亿元票房的“爆款”电影,无一部真正吃透了档期红利。开心麻花新作《李茶的姑妈》票房不及预期,以5.25亿元的票房惨淡收尾。而在国庆档影片中最晚上线预售、开局排片不及20%的“港味”警匪片《无双》,却凭借优质的内容和后期“自来水”的口碑宣传迅速反超,堪称此次国庆档的一匹“小黑马”。而阔别多年回归的张艺谋此次携带《影》强势归来,浓重而别致的个人风格突出,以不同的拍摄手法为观众带来了耳目一新的观影体验,但是票房表现平平,并未对大盘有所带动。
其次,“票补”取消也是此次国庆电影票房遇冷的原因之一,对于价格敏感度比较高的三四线城市观众来说, 票价门槛会对票房规模带来立竿见影的影响。
具有中国特色的“票房补贴”实则推动了中国在线电影票务市场的高速发展,各大平台巨额资金补贴快速培养了用户在线购票的习惯,“取消票补”意味着9.9元、19.9元低价看电影的时代一去不复返。票补在某种程度上其实让票房整体上有些虚高,破坏了一些行业规律,而取消票补确实是大势所趋。短期的票房遇冷并不代表行业的寒冬,价格敏感型用户可能放弃部分观影,降低观影频次,影响整体票房。但是,中长期来看,取消票补本质上是为了规范行业,降低各方竞争中的无谓损耗,片方可以回归于内容本身的创作,靠优质内容吸引观众,有利于国内电影市场的良性发展。
再次,在娱乐生活日益多元的今天,网剧、网综等形式全面开花,多屏娱乐方式对用户时间的争夺愈发激烈,大大挤压了影院的观赏时间。
用心打磨内容、提升品质将成为未来在经过“拨乱反正”的市场中突围的最强保证。对于用户而言,注意力是有限的,并且娱乐是线性的,难以同时进行或相互叠加。在互联网增量转存量博弈的时代背景中,竞争不仅仅局限于移动互联生态,更体现在移动端、PC端甚至是线下的综合博弈,换句话说,用户时间是有天花板的, 多维娱乐方式的流量争夺将贯穿始终。然而,当电影已经不再是首选的娱乐消费形式,如何丰富场景化营销,吸引更多的消费人群,增强用户黏性, 是当下影院必须攻克的难题。
除了电影票房之外,院线可以通过增加非票房收入和广告业务来平滑收入曲线,对比北美院线,中国院线行业的非票业务还有很多发展空间。影院更是作为新兴的广告场景,具备众多传统广告媒介不具备的优秀特质(高到达率、高注意力、极佳的视听体验等),行业增速较快。
从2008年到2015年,随着银幕数增加与观影热情高涨,国产电影档票房一直高歌猛进,呈现阶梯式的逐年增长。近两年,行业历经爆发式增长, 渐渐进入相对理性的成熟阶段,口碑效应愈发明显,事实证明再好的市场环境也需要足够硬的影片去扛,口碑几乎成为票房唯一的决定因素。随着假收视、偷逃税等不良现象的陆续整顿,业界也在呼唤行业的规范和理性, 越来越多的片方都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影片质量上,收入结构更加多元化, 中国特色的电影工业化征程正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