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k8研制的艰辛只有石屏知道 只有航空人知道

2016-05-10 21:13 中国航空新闻网 Ujet私人飞机 专栏

  

中国航空新闻网讯:石屏是喝着鄱阳湖的水长大,家住波阳,原先家里比较穷,三岁时父亲去世。是靠政府提供的助学金读完中学和大学的。1956年,他大学毕业分到了原来的南昌飞机制造厂工作,一干就是整整48年,先后从事过设计员、设计组长、副所长、副总设计师,现任K8、K8J飞机型号总设计师。

1982年,洪都集团公司将目光瞄准了新一代教练机,为及早填补国内空白,专门成立了教练机方案组,年富力强的石屏挑起了方案组组长的重任。已经潜心进行了十多年教练机研究的石屏,深知新型教练机对于我国空军、对于洪都集团公司长远发展的重要性。新一代教练机应该是什么样子?他把眼光瞄向了国际航空科技的最前沿。通过研究比较,结合我国具体情况,石屏在《航空杂志》发表了《借助国外经验发展我国教练机》的论文,提出了“提高训练效率,降低训练费用”的研制思路、基本性能要求和适应不同国家需要的两种训练体制,得到了广泛认同。

1986年,我国决定与巴基斯坦合作研制新一代喷气式教练机。这在我国飞机研制史上还是第一次。洪都集团公司派团前往巴基斯坦进行洽谈。

刚到巴基斯坦,对方就通知第二天召开国防部听证会。还没有从旅途劳顿中恢复过来,石屏就连夜开始了紧张的工作。灯光从傍晚一直亮到第二天凌晨五点,石屏依然毫无倦意。他知道,这份报告关系着洪都的前途和命运,答辩成功了就意味着协议成功了一大半。迎着异国的黎明,石屏对报告又进行着仔细地推敲。

听证会开了整整一天。巴方对答辩报告十分赞赏,认为方案新颖独特,性能分析透彻,具有很强的可行性,当场就拍板,确定合作研制。一个星期就签订了投资与我方合作研制新一代教练机的协议,揭开了教练机立项研制的序幕。中巴两国交界于喀拉昆仑山脉,飞机于是取名“K8”--喀拉昆仑之鹰”。

1986年10月,石屏被任命为K8飞机总设计师。1987年5月,中巴双方又签订了K8飞机的战术技术要求,提出要保证K8飞机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能力,6月1日为工程零点,三年飞机要上天。

历史在石屏52岁的时候,把他推上了飞机总设计师的岗位。雄鹰就要在自己的手里起飞了,石屏激动不已。从事设计几十年,朝思暮想的就是要在有生之年为祖国、为人民做点事,现在任务来了,机会来了,考验来了,石屏心中充满了喜悦,充满了渴望。但他更清楚,飞机研制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不亚于一场战役。K8飞机没有原准机,资金有限、时间有限,战技性能要求高,风险大,但石屏坚信:“路是人走出来的,我们一定能成功。”

 

1990年11月21日下午,K8首飞现场。

随着一声令下,K8飞机矫健轻盈的身影腾空而起,直上蓝天,带着面世的欢欣,在云中翻腾出没,尽情舒展。当K8平稳地落下地面,试飞现场响起了一片欢呼,人们拥抱着,庆贺着。面对欢乐的人群,目光始终跟随着K8的石屏百感交集,心情久久难以平静。首飞成功了。经过多少艰辛与努力,多少荆棘与坎坷,终于等到了

责任编辑:李美静